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城市报

破解“有产无城”“有城无产”难题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11版:产经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再迎科技园区“奥林匹克”。

  继1995年、2005年、2015年之后,2025年9月15日至19日,被誉为科技园区“奥林匹克”的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世界大会再次在北京举办。此次大会以“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探索创新集群如何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实现“城、产、人”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

  城、产、人融合

  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始终围绕“城市、产业、人”三个核心维度展开。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空间载体,更需要以创新产业为引擎,塑造经济活力;而最终,一切发展的落脚点终归于“人”——营造宜居、包容、充满机遇的环境,实现人与城的相互成就、共同进化。这既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命题,也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而如何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宏观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正是当前众多城市与产业园区探索的核心。这一转化过程,要求决策者不仅要有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须具备精细化运营的思维,在“城”“产”“人”三大要素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想要实现真正产城融合,最关键的在于打破‘产业’与‘城市’的割裂逻辑,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功能协同生态,而非单纯追求空间或产业的叠加。唯有让‘产’与‘城’围绕人的需求协同发展,才能避免‘有产无城’的空心化或‘有城无产’的低效化。”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金达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运营的两个园区的经验来看,实践上,需聚焦需求匹配与生态闭环两大核心:一方面,要精准对接人才与企业的多元需求,如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升级商业配套,增设高端餐饮、精品酒店及室内体育馆、迷你公园,将员工生活便利度评分从6.2分提升至8.7分,既满足园区人才居住、休闲需求,又吸引周边居民参与,让园区从产业孤岛变为共享空间;另一方面,需推动产业功能与城市服务深度耦合,以产业生态吸引人口集聚,以城市配套留存人才,形成产业促就业、就业带消费、消费兴城市、城市反哺产业的闭环。同时,张金达还提到,此次IASP2025世界大会为推动产城融合从“中国实践”走向“全球协同”提供了关键平台。

  “真正的创新源于人的联结与社区的活力,科技园区不仅是技术孵化的空间,更应成为凝聚市民、创业者、艺术家与研究人员的开放场域。”澳大利亚墨尔本创新区代表TomBentley在大会开幕当日的首场会议表示,未来的城市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的园区边界,将创新活动融入市民日常,激活城市社区的创新潜力,推动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其分享了墨尔本在推动社区创新的成功经验,即通过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社区居民、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园区多维赋能

  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昌平区锚定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的战略定位,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系统思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了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合成生物、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赛道。

  近年来,昌平区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实现了7.1%的高增长,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持续领跑全市。昌平区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同时,也让科技园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议题。

  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科技园区对城市发展的首要作用是吸引企业入驻。企业入驻后,便会产生人才需求——无论是科技研发人才、生产型人才还是操作型人才,从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换言之,有了产业和城市载体,才会吸引人口的聚集。反之,若没有产业支撑,就难以形成人才集聚,也无法解决就业。而人如果没有就业,城市就会缺乏活力,消费也难以提振。

  “从我以往在科技园区的实践来看,科技园区对城市发展的赋能不只是引进几家企业,而是多维立体的,从产业、创新、空间三个层面,为城市注入持续动力。”北京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生物医药园区负责人邓之凡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以海新域自己的两个科技园区为例,指出首先是产业升级赋能,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通过A区孵化、B区中试、医谷生产的布局,填补了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强、转化弱”的短板,现在已形成“研发—实验—-中试—生产”的全产业链,成为海淀北部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的核心节点;其次是创新驱动赋能,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的核心价值是让创新落地,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推动科研院所的成果向市场转化;最后是空间价值赋能,实现老旧空间重生:海新域改造的两个园区,前身都是闲置的老旧厂房,卫星制造厂闲置多年,生物智造产业园原址是传统工业厂房,通过更新改造,卫星厂科技园的空间利用率从原来的40%提升到90%,生物智造产业园则从低效工业空间变成高精尖产业载体。

  历史性发布倡议

  大会开幕当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共同发布了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简称“中关村倡议”),提出建设“创新园区、绿色园区、智慧园区、人文园区、开放园区”,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IASP历史上首次发布倡议,凝聚了国际科技园区广泛共识,提出了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引起国际科技园区代表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反响。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杨跃承指出,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已由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转变为科技超级大工程模式,科技园区要回答价值链高端、产业链上游创新合作的问题,以及成为创新枢纽以牵引整个经济增长等重要命题。

  在哥伦比亚RutaN机构卡洛斯·弗兰克看来,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计划、设立创新枢纽、推动政策试点等,将科技创新嵌入园区发展内核。

  此外,共话人文园区,打造有温度高成长创新社区势在必行。TomBentley认为,必须打破传统的园区边界,将创新文化活动融入市民日常,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激活城市社区的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