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城市报

发挥学科优势 推进特色发展

日期:04-28
字号:
版面:22版:特色办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前身是中国一拖子弟中学)创办于1957年,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和文明校园标兵。近年来,学校以“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学科特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建成了省一级学科(语文)1个,省二级学科(英语)1个,市级学科(数学、物理、历史)3个。

  铸魂强师

  为学科建设做好支撑

  学校把语文学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注重语文教师梯队培养和人才储备。在岗语文教师40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6人,获省市名师及骨干教师称号17人。并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建成了阅览室、书法教室、成颂书院、秒读课堂等。

  树立大语文观,擦亮“水玉德育”品牌。水玉德育可概括为1358工程,即:一支班主任队伍,三全育人,五项管理,八大德育实践。结合大语文观,把传授语文知识同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培养,引导学生亲近水的德行,追逐玉的品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课程目标,活动育人。根据单元目标,适时开展演讲比赛、课本剧、听写大赛等活动。比如,戏剧单元教学期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书写训练周,开设书法课程;配合文言诗歌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等。这些活动既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学校着力于多学科融通和学段贯通,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与学实践,并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深耕细作。2023—2024学年,学校学生荣获省奥赛一等奖7人,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28人,叶圣陶杯全国一等奖12人。

  特色课程建设

  起步早、成果显著

  学校立足于国家课程的总体要求,融合教材资源、本土资源与学校文化,打造“卓越”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形成“融合、实践、拓展”三个特色课程群。第一类融合课程,包括人文科学、河洛文化、中西交流等课程;第二类实践课程,包括生活教育、综合实践、研学交流等课程;第三类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学科竞赛、生涯规划等课程。

  作为河南省多文本实验学校,学校着力构建开放、多样、实用、有趣的语文课程。研发了“五色”系列多文本实践课程:红色课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蓝色课程《多文本阅读与实践课程》、绿色课程《探索课堂之外研学课程》、银色课程《洛阳本土文化课程》、古色课程《轻扣古典之门诗经选读》,为学生多元发展打好文化底色。

  此外,学校深化“五主课堂”改革,赋能学生核心素养。五主课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材主源、问题主轴、训练主线。并推行“导学探练”课堂模式,开展高质量的一课一研,推进学科小讲师。

  鉴于阅读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有很重要作用,学校推进秒读课堂。借助多媒体资源,在三个年级早中晚各10分钟同步开展读写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引导思考判断,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

  依托特色社团

  推进书院制育人

  校本课程与社团结合是学校语文学科亮色。论语读书会、风荷文学社、知行读书社等多个学生社团蓬勃发展。风荷文学社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社团;论语读书会自2011年成立至今,每周一次活动,每次40分钟,学生一学期能通读10遍,90分钟能通读全篇,极大激发了学生文化自信。

  成立成颂书院,打造阅读空间,实现环境育人。学校建设孔子广场,镌刻经典名句;利用教学楼共享空间,建设学科读书角;尝试对语文、历史、政治等多学科融通发展。

  同时,依托学校五个省市级学科以及四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平台,构建起区域学术研训发展共同体,真正成为优秀教师的集聚地、发源地和孵化地,其中洛小青工作室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学校承接陕师大、华中师大实习任务,与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本土高校进行学科战略合作;与东方二中等初中贯通初高培养机制;与行知实验等小学协同育才研究;与洛阳一高等省内外多所高中建立学科研修机制,对口帮扶宜阳一高、伊川滨河高中。

  未来,学校将以高中语文省一级学科建设为契机,聚焦新课改,深耕新课程,对接新高考,为全省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工作提供科大附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