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病”不决问AI?警惕技术盲目依赖
日期:03-03
背景:
有人把DeepSeek当成“老中医”索要药方,有人依照DeepSeek的诊断方案直接找医生开药,还有专业医师在网络上表示,DeepSeek关于肺结节诊断的意见和治疗方案跟临床上非常接近……近段时间,随着DeepSeek爆火,“遇事不决问AI”的网友更多了,连看病都先找AI把个脉。
与此同时,多地医疗部门为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设置红线,如北京、湖南等地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软件等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由此,“AI到底能不能看病”的话题引发了新一轮讨论。
@《南方日报》:“AI替代医生”被炒作夸大,甚至有人借机否定医生的工作价值,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之争。从问风水、求偏方,到上网搜索,再到如今求助于AI,其实部分患者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的判断”“外部的佐证”。理性看待这种心理,一方面可以肯定,AI技术的进步确实是件好事,至少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信息源,或将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助力;另一方面也应追问医疗科普的盲区,反思诊疗过程如何增进人文关怀。
@《北京晚报》:AI介入医疗,可以帮医生在医疗服务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专业领域的大模型雕琢得越精细,医生对AI的使用越有效,越能更快、更好地治病救人。AI本是好帮手,现在和将来都不会也无法“抢饭碗”,患者又何必陷入AI依赖?
@半月谈:AI看病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准”,但仍然需要医生更为专业的判断,AI诊断技术也更加适合专业医护人员辅助诊疗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在使用AI问诊时,警惕“AI幻觉”带来的虚假编造也是其中的关键。警惕“AI幻觉”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因噎废食,而是要及时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在伦理和规范层面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