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老人”有所养、“小小孩”有所托
日期:01-20
连日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其中涉及“一老一小”的民生话题成为关注热点。
1月14日,北京市市长殷勇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包括在“老老人”数量较多的区域新建50个养老服务中心,老楼加装电梯完工600部,新建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2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等。这一番关注“老老人”和“小小孩”的表述,引发了广泛关注。
“老老人”是北京市结合实际划定的养老照护服务刚需老年群体,具体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小小孩”则主要是指年龄较小、需要特殊关照的孩子。
让“老老人”有所养、“小小孩”有所托,是许多家庭的关切。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全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复制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开展托幼一体化试点等工作,瞄准“老老人”“小小孩”群体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需求,从供给侧发力,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老一小”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尤其对于那些正在帮着子女照顾幼儿的老人来说,幼有所育是老有所养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孙辈如果没人看护,老人也无法安心休养。
“一老一小”还是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大事”。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精准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
近年来,各地将关爱“一老一小”作为暖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重要工作,持续完善服务体系。但是,织密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对养老和育儿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政府、社会、家庭一起动起来,综合施策、持续用力。
一方面,政府要摸底、盘活现有及可转化的“一老一小”资源,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同时,让更多老年人成为持续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银发力量”。
另一方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从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涉及的用地用房,到行业亟须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再到康复护理、助餐助行、医养融合等服务模式的创新入手,大力发展完善普惠性养老机构、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强化特困老人兜底保障等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幼儿安全保障,合力打造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让越来越多的“老老人”和“小小孩”拥有稳稳的幸福。
关照老人、呵护孩子是一个长期工程,永远会有新课题。各级政府尤其相关部门需要长期跟踪调研,与社会期待保持同步,不断丰富工作细节,让更多“老老人”有所养、“小小孩”有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