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一项“掏鸟蛋”研学课程意外“翻车”。尽管主办方紧急澄清用的不是真鸟蛋,但公众并不买账,课程最终被叫停。对此,支持者们认为,这不过是孩子们与自然的一次亲密互动,无需过于紧张;反对者们则指出,这种以“体验”为幌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种不必要干扰,不仅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更向青少年传递了错误的生态保护观念。你怎么看?
张永胜:无论什么研学,都要有多方面考虑,首先安全要有保障,其次要注意一些法规,还要考虑其实际意义。“掏鸟蛋”明显存在问题,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研学没必要。
许素芬:尽管“掏鸟蛋”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且主办方澄清所用并非真鸟蛋,但此类行为仍可能向孩子传递一种可以随意破坏自然的错误观念,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若孩子因此模仿而前往野外掏取真鸟蛋,还可能面临摔伤等安全隐患。我认为,更适宜通过视频等方式,引导孩子观察鸟类筑巢、产蛋与孵化的自然过程,从而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范子雄:我为叫停“掏鸟蛋”研学课叫好。主办方想靠新奇项目吸引客户,也要有底线,不能误导孩子。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加强保护,才让鸟语重回林间,人与自然更和谐。而“掏鸟蛋”活动,不管用的是不是真蛋,都容易给孩子传递错误信息。其实,亲近自然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带孩子观察鸟类、聆听鸟鸣,去动物园了解动物习性,或到乡村体验与家禽和谐相处……这些活动既尊重自然,又充满正能量。
陈赞发:国家提倡爱鸟、护鸟,那我们举办任何与鸟类有关的活动,就要按照“爱护鸟类”的主旨来进行,否则,就极容易做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规定之倾向与举动,而且会误导青少年。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亲密互动,自然很有必要,但可以选择的做法有很多,为什么偏要采取“掏鸟蛋”这种不适宜的做法呢?
刘如君:我认为“掏鸟蛋”研学课被叫停是合理且必要的。真正的自然研学应是“观察而非干预”,比如引导孩子用望远镜看鸟巢、记录鸟类行为,而非模仿“掏蛋”这种可能破坏生态的行为。它混淆了“亲近自然”和“打扰自然”的边界,违背了生态教育的核心——尊重生命、守护栖息地。
张炼煌:我认为“掏鸟蛋”进研学课不值得提倡。虽然主办方认为用假鸟蛋让孩子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但生态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向青少年传递了错误的生态观念与意识。社会舆论要更多地承担起宣传的作用,通过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野生动物的价值,知道这些野生动物对于保护自然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曾一聪:“掏鸟蛋”研学课程意外“翻车”为自然教育敲响了警钟。虽然主办方声称用的是假鸟蛋,但是这样的课程容易让他们形成错误认知,误以为与自然互动就可以随意去触碰、干扰它们。真正的自然教育,应是引导孩子学会观看鸟儿如何精心筑巢,倾听虫儿在叶间低语,感受生态系统的奇妙。有些机构为博眼球、增流量,设计噱头十足却违背生态理念的活动,实在是舍本逐末,这样的课程应该叫停。要知道,亲近自然,必先要敬畏自然,不干扰自然界生灵的正常生活。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种下守护生态的种子。
(整理/廖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