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中秋月,饼中情

日期:10-05
字号:
版面:4: 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瑜

又到桂花飘香的时节,快递盒上印着的“江门”二字,像一枚温热的印章,轻轻叩开了记忆的闸门。拆开包装,几盒月饼静静躺在其中,油亮的饼皮裹着熟悉的纹路,一如多年前老姐从广州寄来的模样,望着这方方寸寸的香甜,心头泛起层层叠叠的暖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姐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乡,到广州谋生计,后来定居江门。那时的家乡日子紧巴,逢年过节的吃食总带着几分“稀罕”——中秋节前的商店里,难寻像样的月饼,即便有,也多是粗皮硬馅的家常货,馅里的几颗冰糖都要留着给孩子解馋。每到这时,老姐寄来的包裹便成了全家最盼的念想。

记得小时候,我总搬着小板凳在屋门口等邮差,听见那声“有你家包裹”,便飞一般跑过去接单,再兴冲冲地到邮局领回包裹。回到家小心翼翼地拆开,广州老字号的五仁、莲蓉、豆沙月饼整齐排列,油香混着糖香瞬间溢满屋子。祭拜过先祖、接过初升的月华后,全家围坐在小院里分食。我捧着五仁月饼慢慢嚼,母亲在旁笑着说“这是大城市的味道”;如今再分月饼,我倒成了叮嘱后辈“慢点吃,别噎着”的人。那时的月饼,是节日里最珍贵的甜,更是老姐远在他乡捎给家人的牵挂。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城乡的距离渐渐被便利的交通和活跃的商品流通拉近。如今的家乡,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各地月饼——广式的、苏式的、梅州本土的,种类比当年老姐寄来的还要丰富。近年老姐年岁渐高,将寄月饼的差事托付给外甥女。电话里,外甥女说:“我妈让我中秋寄月饼回家。”我婉劝:“告诉你妈,不用破费,我们这儿啥月饼都能买到。”她在那头笑着回答:“不一样,这是我妈的心意。”

第二天,外甥女微信留言:“舅舅,月饼已寄出,记得查收,提前祝全家中秋快乐!”隔天,快递哥将月饼送到家,我仍像当年那样,欣喜地接过这份亲情的温暖。打开盒子,熟悉的包装里,那份沉甸甸的心意,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

如今再分食月饼,后辈们好奇地问:“大姑当年寄的月饼是什么样的?”我便指着窗外的圆月,讲起老屋门口檐下的等待,讲起母亲拆包裹时眼角的笑纹,讲起那些藏着乡愁与亲情的月饼。

中秋的月亮一年比一年圆,市面上的月饼一年比一年多样,可唯有老姐寄来的月饼,裹着岁月的温度,藏着不变的亲情。那饼皮里的甜,是童年记忆里的稀罕,是长大后心头的温暖,更是跨越山海、从未褪色的姐弟情。咬下一口,月光洒在身上,仿佛又看见当年那个背着行囊的姑娘,把对家人的牵挂,揉进了一枚枚月饼里,从青春到白头,从未间断。

感慨中秋月圆,月饼情深,诗情涌上心头:

昔年寄饼解乡馋,今岁邮来意未减。

市肆虽多同月味,怎及姐念暖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