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滨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之时,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愈发受到海内外关注,李佰林先生编著的《梅州史迹纵览》应时而生。该书于198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介于通史与专史间的客家历史力作,以精炼笔触梳理梅州客家千年发展脉络,涵盖民族迁徙、社会变革、城镇与民居演变等核心内容,为海内外客家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本期“读书”版刊发原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罗滨(已故)写作于1988年的《梅州史迹纵览》序文推介此书,以飨读者。
在改革开放薰风的吹拂下,全国逐步兴起修撰志乘的热潮。盛世修志,势在必行。《梅州史迹纵览》一书,就是在这种热潮和趋势中出现的产物。
在阅稿、交谈和座谈中,我了解到这部内容包括民族源流、社会变革、城镇发展和民居演变的著作,其实就是一本客家(汉族的一个著名支系)史。说它是客家通史吧,自然有点夸张;说它是专史吧,内容又包括上述诸方面(加上两篇“附录”,则内容更广泛了),远非“专史”二字所能包括。那么,它应是介于“通史”与“专史”两者之间的著作。所以,就当客家历史看待,也差之不远了。
这本《梅州史迹纵览》的撰写和出版,可以说是非常适时的,同时适应了几个方面的需要。
首先,适应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需要。近两年来,海峡两岸民间的交往(包括文化、经济、探亲访友)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台胞来到大陆后,他们迫切要求提供介绍客家历史和现状的出版物,因为梅州是客家的中心,他们祖先的“根”所在地。这是台湾450万客家人所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最近,梅州市山歌祝贺团前往美国三藩市,参加世界客家人第九次恳亲大会,带去一份仅几千字的梅州情况简介,因为印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主要是台湾客属人士)向祝贺团提出:为什么不多带一些有关客家历史源流、文化发展、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印刷品和音像品来?山歌祝贺团出席恳亲大会,在台湾客家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预料,今后他们将派大批客属人士来梅州市寻“根”旅游、参观、考察和访问。毫无疑问,这部书的出版,一定会在今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互相了解、交流学术、联络友谊的作用。
其次,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外国人研究客家的专著,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一册又一册地出版了。1949 年以后的近30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国人中的客家研究专家,是无法进入客家地区进行考察访问的。近10年来,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国外研究客家的学者,相继而来。比如,考察客家民俗的日本专家,就来过好几位。他们每次来,都索要书面材料,但我们出版的东西极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学者们索取客家民居(如围屋)的文字和图片,我们一时无法办到,有的日本学者表示:他们下次还要来,希望以后来时多给一些材料;并且让他们住一住客家民间的围屋,体验民间生活,而不要去住高级宾馆。英国著名作家韩素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广东梅州人,但关于客家人如何在梅州定居等情况就不了解了。这一部书的出版,对于外国人中的客家研究专家、外籍华人,无疑是一个“福音”。
第三,适应国内关心、研究客家问题人士的需要。在客家民系研究中,有一些普遍引人注意的问题,如:“客家人”称谓从何而来?这些人是怎样来到梅州地方的?从洪秀全开始,为什么那么多革命领袖人物都是客家人?为什么客家妇女能成为劳动的主力军?……凡此等等,本书都有谈及,正可供关心、研究这类问题的人参考。
第四,适应从梅州辗转播迁到国内其他省区(如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客属人士寻“根”的需要。国内许多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在那里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供人参观,但很少人知道,洪秀全的祖父辈是从梅县迁到花县去的。现在梅县石坑姓洪的,就是他的同宗各房人士。
有了以上几方面的需要,说明这本书问世是十分必要和适时的。
在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文图并茂,相得益彰。此书上编以文字为主,配以必要的图片;下编则以图片为主,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照片中有宝贵的历史照片、文物照片,也有新建设的剪影和全景。全书使用彩、白照片近四百幅。
第二,有记有叙,线条清晰。本书在写法上,抓住民族源流、社会变革、城镇发展、民居演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历史的,即纵的方面加以叙述,以编年为序,力求不断线。有的问题,如:《隋书·地理志》载程乡县在梁陈时废,至隋朝复置的问题,几乎许多志乘和文章,都这样记载。本书则以充分的理由,证明程乡置县后,应按《方舆纪要》“梁陈时俱存”的说法为妥。
第三,详略适度,时限延长。本书的上下时限(即“时间跨度”)比州志更长。自光绪《嘉应州志》刊刻至今,已相距90年左右了。对这段时间的史实本书都有叙述,正可补其不足,当然在这将近90年的历史,新志书无疑会给予写上的,但志书是“只记不叙”,这书则又记又叙,有详有略,凡有关上述四方面内容及其他有过较大争议的问题,皆叙述从详,其余从略。
第四,考证翔实,论述有据。本书阐述的问题,除根据历代志乘所载外,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考证方面,有独到之处。如谈及“客家”名字的由来、客家人南迁的分期及最早时限等问题,本书既吸收入先贤研究的成果,又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关于最早来到梅州地方的汉人,究竟起自何时这问题,作者认为:应从秦始皇派50万人戍边算起。这一点与我的看法相同,前几个月,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谈到最早南迁梅州的汉人(也就是“客家人”的祖先)问题,我的文章是从近而远说起的:
我们梅州市下属7县1区,在16000平方公里、400多万人口中,98%是来自中原汉族客家民系的后代。清末嘉应州籍伟大的外交家、教育家、爱国诗人黄遵宪先生说,客家人是“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他们“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按客家人入梅历史,其实远远不只700年。梅县现在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梅州”之名始于宋代。可见,宋以前杨、古、卜3个姓氏的客家人,就从中原辗转迁徙,来到这里定居了。程乡县以南齐乡贤程旻先生命名,他属南迁的中原士族家系,距今已1400多年了。考诸历古典籍,首批入粤的汉人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这五六十万南迁汉人遍布岭南,也一定有来到梅州的。那么,客家祖先南迁的历史该有两千多年了。
两者不谋而合,自然不是偶然的碰巧,而是根据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共同结论。
梅州市建设委员会、市房地产管理局、市房地产实业公司等单位领导,为了梅州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重视支持地方史料的挖掘,按照方志部门的要求,在完成专业志的编写工作任务后,又提出编写《梅州史迹纵览》的计划,并且积极组织实施,这是难能可贵的。
李栢林同志接受了本书的编写任务后,阅读了大量的地方史料,既向老一辈及同行请教,又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详为勘查,既用笔,又用照相机,大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气概。他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细致作风,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我主张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写地方志乘,即政府组织人力写,个人也可以写。这样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明末程乡李二何修《阴那山志》、镇平黄钊(香铁)修《石窟一征》、清末兴宁胡曦修《兴宁图志考》,都是个人修志的先例。当然个人修志,可以扬长避短,不一定要求又大又全。
我祝贺《梅州史迹纵览》一书的问世。因为心里高兴,写了以上这些话,算不算是作序,不去计较了。
(该序写于1988年12月,标题为编者所拟。作者系原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嘉应民俗学会会长、嘉应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