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参与者,一群青年志愿者正以赤诚之心扎根平远乡村,他们带着专业知识俯身田野,携着创新思维唤醒乡土,在反哺家乡的实践里,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篇章。
以爱为炬
点亮乡村教育的星光
在八尺中心小学的英语课堂上,歌声与跟读声交织成温暖的旋律。张桂英正用英文歌曲,把枯燥的单词变成孩子们眼中的“趣味游戏”。谁能想到,这位课堂上从容自信的老师,曾是个因“非师范专业、没有教学经验”而忐忑的姑娘。“面对45个性格各异的孩子,我既满怀期待与他们一同探索英语世界,又担心自己教不好这些孩子。”张桂英回忆道。
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肯定。班里有个长期不做作业的孩子,某天早读时声音格外洪亮,张桂英便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就是这句简单的表扬,像一束光照进了孩子的心里,让他开始主动做作业。这样的转变让张桂英坚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她的课堂里,情景对话让英语“活”了起来,趣味闯关游戏让学习成了“乐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和肯定比批评更有力量。”张桂英在教学心得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距离英语教室不远的操场上,呐喊声此起彼伏。朱伟彬正带着学生进行障碍跑训练。这位年轻体育老师仍记得初到乡村学校的震撼——不够完善的硬件设施、孩子们躲闪怯懦的眼神,还有听说有些留守儿童要承担家务时的酸涩。
“乡村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被看见、被鼓励的温暖。”朱伟彬明白,乡村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城市学生存在差异,需要找到“适切性”:用生活化的案例为知识插上具象的翅膀,带着孩子们“帮家里算收成”,数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与公式,让抽象的加减乘除变得可触可感;开启“一对一”专属辅导,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有针对性地拆解知识点,用鼓励代替批评,用陪伴化解焦虑,让曾经畏惧学习的孩子重拾信心;开设兴趣小组,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画家乡、学唱红歌,打开他们创造力的大门。
最让他触动的,是那个从不主动发言的小男孩,在一次绘本分享课上,竟小声地分享了自己和爷爷的日常故事。朱伟彬立刻抓住这个闪光点,鼓励他把故事画下来。没想到,这幅充满童真与温情的画作,成了班级墙上的“明星作品”。“那一刻我才明白,体育课不仅要教授给孩子们运动技能,更要帮孩子打开自信的门。”朱伟彬说,孩子们眼里重新亮起的光,才是最珍贵的教学反馈。
以行践诺
书写扎根基层的答卷
2024年8月,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黄惠琳加入志愿者队伍,在上举镇人民政府党政和人大办公室开启为期一年的基层服务。这一年间,她积极协助推进基层人大事务、参与村居调研及助力“百千万工程”等主题活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她亦勇挑重担,在“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清淤清障、受灾群众安居房选房、避险搬迁政策解读等工作担当作为,还投身植树造林与人居环境整治,助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今年8月,黄惠琳续留平远参加“百千万工程”专项志愿服务,转岗至大柘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目前,我主要负责的是‘百千万工程’的一些项目工作,包括农房风貌管控以及目前拟培育典型村的一些建设工程。”黄惠琳感受最深的是,在家乡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她的潜能也不断得到激发,开发了许多“隐藏技能”。
在八尺镇党政办的灯光下,谢滨云正认真核对着会议材料。“会议布置、文件整理等基础工作,都有同事热情相助、用心解答疑问,让我快速适应节奏。”谢滨云说,回到家乡工作一个多月收获满满,不仅深入了解基层工作,也在服务中找到人生价值,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
最让谢滨云难忘的,是参与基孔肯雅热防控的经历。盛夏的正午,她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发放防蚊药品、讲解防控知识。“烈日下,群众的笑容与‘谢谢’让我充满成就感,也明白志愿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干群沟通的桥梁。”谢滨云说,这些瞬间让她读懂基层工作的真谛,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让政策带着温度落地。
如今,29名志愿者的身影遍布平远乡村,在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他们用奋斗书写热血青春的重量,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乡村也让他们的青春更有意义。(吴辉燕 钟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