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她用慈善照亮回家的路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7: 世相       上一篇    下一篇

●曾志嫦

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人间最珍贵的温暖。

这里,有来自山东的“叛逆少女”小A,“为情所困”数次割脉的小B,有来自江西上饶的“婚姻失败者”中年男C,也有来自兴城邻近乡镇的“百病缠身”的老D……但如今,他们都在兴宁市坭陂镇一个寻常村庄里,找回了久违的欢声和笑靥。这个花木掩映、蔬果婆娑的小院,是许多迷失方向的人重新找到温情的地方,也是霞姐和她的团队用十年时间一点一滴共同垒起来的“家”——兴宁市八德文化传播中心。

从企业家到慈善人,她用“爱”自救并挽回家庭

张彩红,人称“霞姐”,50出头,是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惠州、深圳打拼的成功企业家。2008年,她和丈夫郑达明在深圳香蜜湖已经拥有令无数人羡煞的事业。但家财的增长却使家庭的裂缝越来越大,就在郑张的婚姻即将走到尽头之时,霞姐的一次回归家乡照顾老人的经历,让她的人生发生了转变。

在兴宁市慈光安养院做志愿者期间,霞姐第一次接触到“幸福人生课堂”。在这里,她学会了如何用爱去沟通、如何用理解去化解矛盾、如何用共情去与他人相处。文化根底较薄弱的她,开始尝试着学习国学经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令人惊喜的是,已经深度沉浸其中的她不仅心态变平和了,夫妻关系也开始缓和回暖,丈夫郑达明也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

“曾经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心却相隔很远。”霞姐回忆道,“是传统文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彼此,找到了回家的路。”

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回家的路

“破镜原来也可圆,覆水竟然亦可收”——霞姐夫妇在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好处后,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卖掉深圳的产业和公司,回到家乡兴宁市坭陂镇河心村。最初只有他们夫妇两人,在小院里开设“家风家道”课程。没有过多的宣传,全靠大家口口相传。渐渐地,聚拢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有夫妻一起来学习如何经营婚姻的,有父母带孩子来学习传统礼仪的,也有志愿者来这里奉献爱心的。

在运作了几年后,他们于2021年正式注册成立了“八德文化传播中心”。如今,该中心已经拥有了一支稳定的教师团队和超过100名注册志愿者,每年服务超过3万人次。而且最让人感动的是,这里所有的活动都是免费的。这里面最动人的,是那些被爱转化的真实故事。家住兴城的刘女士和丈夫长期冷战,孩子也变得抑郁焦虑。自从一家子参加了中心的课程后,他们学会了用“爱的语言”沟通。“霞姐教我们每天耐心地去找家人的一点好处,然后每天对家人说一句感恩的话。现在我们的家庭重获新生了。”刘女士含着泪对笔者说道。

近年来,霞姐响应梅州市妇联的号召,成为梅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之一,经常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公益讲座。“我们与妇联合作开展了50多场家风建设活动,帮助了近千个家庭。”霞姐欣慰地说。这些讲座不仅弘扬家训家风,更注重解决现代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十年坚守,慈善不是施舍而是滋养

每周日中午,八德中心的“爱心厨房”都会飘出阵阵饭菜香。这个为所有来听课的人提供免费有机餐的厨房,自2016年建成以来,从未间断过服务。据统计,至今已为23万人次提供了热腾腾的素食饭菜。

假期里的公益夏令营和冬令营更是备受好评。十年来,八德文化中心共开展了19期活动,服务了2000多名学生,特别是2025年的暑假夏令营,100多个孩子全部由家长陪同参与活动,改变了以往“孩子放假没人管”的状况。

“我们不只是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夏令营负责人王老师说道,“很多家长通过参与活动,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去表达爱。”一位参加活动的母亲与

我们分享道:“以前我总是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孩子,在这里我学会了心平气和地沟通。现在孩子懂事了,家庭氛围也变得温馨了。”

十年的坚持,八德文化传播中心已经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村村两委干部表示,自从中心成立后,村里的邻里纠纷逐渐几近于零了;志愿者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利用休息时间前来授课或者忙活。

更让人感动的是,十年来许多曾经在这里受熏陶、或收留、或受益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也回到中心成为志愿者,形成了爱的“接续奉献”。

谈到未来,霞姐眼中充满希望:“我们计划引进更多优质课程,帮助更多家庭,为特殊孩子提供行为矫正服务,还想打造一个面向全社会的疗愈空间。”但她同时又说,八德的核心理念永远不会改变:“慈善不是施舍,而是相互滋养;我们不是拯救者,只是陪伴者,与大家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