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群
客家地区向来盛产各类根茎食材,种类极为丰富。常见的就有葛、薯、芋等,多种在田间地头,随手可得。
葛类有生葛与黄葛之分。黄葛制成的葛粉尤其受欢迎,清热解毒,是民间常用的保健食材。芭蕉芋用于制作淀粉,有高矮之分,茎干形似美人椒。开花后摘下的花朵带些甜味,成了很多乡村孩子童年里的天然美味。在兴宁农村,芭蕉芋粉叫作“暹罗粉”——这个称呼可能源于最早由泰国(暹罗)传入,或与泰国有些渊源。
薯类中的番薯和树番薯最为人熟知。番薯可蒸食,树番薯多作饲料,两者也常加水磨成碎末、过滤沉淀、晒干成粉,是客家厨房必备的芡粉调料。
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是紫山药(百合目薯蓣科植物),兴宁本地称为“紫薯”。它属藤本植物,容易成活,产量高,大的能长到几十斤。其果实为板状块茎,秋天成熟,偶有制粉,多为直接蒸煮食用。
紫薯在兴宁种植历史悠久。明正德年间,兴宁知县祝枝山编撰的《兴宁县志》就详细记载了本地物产,薯蓣等山野时蔬也在其列。紫薯外皮呈灰褐色,粗糙如砂纸,外形扁圆,附着条状根系,似巴掌或脚板。切开后肉质呈纯紫或紫白色,带有丰富的黏液。这种黏液有助于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胃蠕动。正因为肉质发紫,餐桌上常有人把它误认作紫心番薯。
紫薯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药味甘温平,补中益气,补虚羸,强筋骨。”农村常见的烹饪方法是将紫薯去皮切块蒸熟,可佐糖、拌酱油食用,和蒸芋仔是一样的待遇。民间还有“吃芋仔还薯(仇)”的调侃段子。在赣南一带,紫薯种植盛行,可煎可炸,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年味。
在兴宁城区,最受欢迎的紫薯菜肴要数薯丸煲,其制作并不复杂:将紫薯切粒,辅以树番薯粉,简单调味烹制即成。
具体做法是:先把紫薯洗净去皮,切成片、再切丝、最后切成细粒;加树番薯粉、食盐搅拌均匀,形成颗粒糊状;锅中放入清水调底味,大火烧开;用左手虎口挤出球状,右手持调羹舀出入锅;煮沸后转小火,待熟透撒上胡椒粉、芹菜花即可出锅。
需注意的是,紫薯粗加工时容易导致手部发痒,宜戴手套操作。如果家里有擂钵(牙钵),可以擂成糊状再加工。
成品色泽鲜艳,保持原生态的紫色,清新朴实,惹人喜爱。入口有颗粒感,略带嚼劲,散发一股天然的芳香。可蘸酱油增味,可作带汤水的主食,好看、好吃、又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