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杰 通讯员 钟美梅
金秋九月,走进兴宁市新陂镇先声村,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延伸进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一栋栋披上新装的农房在山野间错落有致,稻田呈现出美丽的黄绿“金渐层”景观,湖洋田里的观赏荷花虽渐趋凋零但根茎依然坚定伫立,预示来年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今年以来,新陂镇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资源力量,聚焦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关键领域,不断补短板、强根基,让“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迸发出蓬勃发展的动力。
从“泥水路”到“民心路”
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
“以前主村道的水泥路因使用年限长、过往车辆较多,出现了路面龟裂、坑洼不平、排水不畅等问题,雨天积水、晴天扬尘,影响了我们日常出行安全。”先声村村民纷纷表示,该村在今年实施升级改造后,不仅铺设了沥青路,还安装了LED节能路灯。如今,路面平坦、灯火通明,大家连连称赞。
据了解,从先声村村口到先声小学约2公里的村道实施“白改黑”,以及村委会旁边的泥路实施硬底化并安装防护栏和路灯,是新陂镇聚焦“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的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实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同时该村还开展了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清理了道路两侧的杂草杂物、残垣断壁、猪圈旱厕等顽疾,对“赤膊”农房进行外立面整体提升,深入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坚行动。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将无法耕作的湖洋田因地制宜种上观赏荷花,拓宽村道建成悠闲的小公园,让村庄“颜值”飙升。
截至目前,先声村已开展“三拆除”32处,“三清理三整治”100余处,“三线”整治120余处累计长度5000米,“赤膊房”外立面提升40户约4300平方米。完成了村口农户风貌节点打造约100平方米、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提升共150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并达到100%收集率,自来水普及率高达99.4%,3座公厕均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标准。完成约2公里“白改黑”示范路建设,主村道“单改双”工程完成道路扩宽提升改造300余米并修复破损道路9处212平方米,曾坑河实施三面光河道整治约3公里,村道安装路灯长约4公里。
从“纯种植”到“产业链”
产业发展解锁致富渠道
近年来,新陂镇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先声村引进油茶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梅州市森益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联营种植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目前已在村里打造了面积达4184亩的油茶种植基地。
基地建设后,辐射带动当地超过200人就业,以及20多户农户种植油茶。在进一步提升油茶附加值和油茶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了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新陂镇今年还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森益公司的油茶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科技特派员团队还与该公司合作,开展油茶种植技术研发与培训,提升油茶产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并积极引进加工企业,开发出高品质食用油、化妆品原料等多样化的油茶产品。还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油茶文化体验园,拓展产业功能,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此外,先声村立足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规划在村里打造特色民宿、户外摄影基地等文旅产业项目。通过把响水寨的潋滟波光、小公园的“荷香绿美”、绿美乡村的田园风情结合到一起,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经济”,实现从单一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彩跨越。
新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进一步创新产业增长点,全镇首个光伏发电长廊也将落户先声村,投入运营所产生的收益将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在此基础上,该村在光伏长廊内两侧设置法治、乡村振兴等宣传板,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法治意识,以法治为引领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从“除陋习”到“行公德”
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治理
今年以来,新陂镇结合先声村实际,将孝老敬老、喜(丧)事简办等内容与群众提出和认同的“小政策”“土办法”整理融合,改编成脍炙人口的村规民约,并加大村规民约宣传力度。
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凝聚企业家、贤达、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援建、捐资助学和慰问困难群众等活动,扎紧乡情纽带。并推行实施乡村振兴“积分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乡村建设活动,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赋能“百千万工程”。
分管该镇“百千万工程”工作的新陂镇人大主席张建明表示,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筑强绿美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共建共享、做大富民产业,迈出从“三年初见成效”到“五年显著变化”的铿锵步伐,成功实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