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青春“叛逆”背后或许是无声求救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8: 教育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精神心理科门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长满面愁容地带着孩子前来,诉说着孩子近期的种种“叛逆”行为。这不,几个月前,14岁的小宇,放学回家就反锁房门,成绩下滑,沉迷游戏,还对父母的劝告暴跳如雷,几次跟家人冲突后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伤痕。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家长带着小宇来到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诊室就诊,经过系统治疗后,目前情绪恢复稳定,可以正常上学。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痛苦。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让家长难以理解的行为。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叛逆”行为,并非是孩子故意与父母作对,而是他们内心痛苦的一种表达方式。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叛逆”,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痛苦,甚至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叛逆期”的正常现象,从而错过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在识别和防治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很多人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首先,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无需过多关注。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的“叛逆”行为伴随着持续的情绪低落、厌学逃课、极端行为或失眠厌食等时,这可能是一种痛苦的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采取了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如打骂、指责等。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痛苦,使他们更加封闭自己,甚至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再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孩子,从而延误了孩子的治疗和康复。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呢?首先,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叛逆”现象上。当孩子出现拒绝沟通、成绩下滑、沉迷手机或愤青抱怨等行为时,家长应该尝试去理解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的痛苦,如学业压力、社交困惑、自我怀疑等。通过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其次,家长要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而是要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可以尝试用更加温和、理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担忧,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教育课程、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提升自己对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社会公众也应该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掌握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一个关心、理解和支持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们呼吁社会公众,当发现身边的青少年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社会功能受损、极端行为或生理变化等异常情况时,不要轻易将其归结为“叛逆期”的正常现象,而应该及时关注并给予帮助。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阶段,茁壮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精神科门诊 张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