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国庆假期临近,多地酒店,特别是旅游景区周边的住宿场所,再次出现价格显著上涨现象,引发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部门介入。江西景德镇“空间酒店”被曝光其国庆房价从平日约90元上涨至约1000元,涨幅超过十倍。当地市场监管局迅速立案调查,认定其涉嫌违反价格法,并启动全面排查。
国庆黄金周临近,一连串“天价房”事件,让酒店价格成为舆论焦点。商家借旺季需求上涨调整价格本无可厚非,但如景德镇酒店这般“十倍涨幅”,早已超出“合理盈利”范畴,沦为“趁节敛财”的贪婪之举。
酒店旺季涨价要有“度”。酒店拥有自主定价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价格法》明确要求经营者定价需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明码标价、涨幅合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景德镇酒店“十倍涨幅”被立案调查,贵阳、云南等地酒店因价格异常被处罚,正是监管部门对“越界涨价”的明确亮剑。反观经济型酒店,15%-25%的涨幅符合往年旺季常态,既体现了供需关系,也让消费者能够接受;而有些高端酒店因商务需求萎缩逆势降价,更是精准对接市场变化的理性选择。前者守住了“合理盈利”的边界,后者展现了“灵活应变”的智慧,都值得借鉴。酒店经营者需明白,自主定价的核心是“随行就市”,一旦突破“合理”的红线,失去的不仅是短期客源,更是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
监管要“给力”,要“事后查处”,更要“事前防范”。“天价房”的出现,既暴露了部分商家的贪婪,也反映出假期价格监管仍需加码。一方面,可借鉴美团“美团既白”的技术思路,通过大数据监测区域价格波动,对异常涨价苗头提前预警;另一方面,可推动OTA平台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让“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无所遁形。此外,京东“三年零佣金”策略缓解商家成本压力,也为从源头减少“涨价冲动”提供了新思路——监管不仅要“堵歪路”,更要“疏通道”,让酒店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良性波动。
黄金周是旅游市场的“试金石”,更是商家信誉的“照妖镜”。酒店涨价本无错,错在越过“合理”与“敛财”的边界,错在忘记“游客是衣食父母”的根本。希望每一位经营者都能“醒醒酒”,别让“天价房”凉了游客的心,别让短期暴利毁了长期生意。唯有价格公道、服务用心,才能实现游客与商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