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和睦安闾里 大公办新学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4: 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罗翔初(1889-1966)(林德培 翻拍) 罗翔初的三首诗作被收入《丰顺诗艺录》。(林德培 摄) 民国藏书家、古文学家姚秋园。龙山中学建成启用,罗翔初曾邀请其参加开学典礼。 丰顺龙山中学校门(校长罗金鹏供图)。 位于汤南镇新楼村的大夫第,为罗翔初祖父所建(林德培 摄)。

●林德培

导 读

云从龙,风从虎。提起大埔县虎山中学,在梅州教育界可是响当当的存在。鲜为人知的是,在梅州,还有一所与之渊源颇深的龙山中学,位于丰顺县。两校一北一南、一虎一龙,颇有渊源,可谓学校界的“虎兄龙弟”。

龙山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位于丰顺县南端的汤南镇,创办于1939年春。该校创办,本文主人公罗翔初是关键人物。罗翔初(1889-1966),丰顺新楼乡(今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人,逝世于中国台湾。作为德高望劭的邑贤,他在弥合乡里裂痕、兴办新式学校方面,贡献尤巨。其人擅诗,著有《菜花吟馆诗》。笔者试图从旧纸堆记录、后人忆述和田野调查中,勾勒其泽惠乡梓的行迹,以期抛砖引玉,匡我不逮。

弥合红白两旗旧隙的“和事佬”

千百年来,由于历史战乱、政府移民、自然灾荒等原因,由北向南迁徙者众。出于对生存的迫切需求,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发展家族事业,逐渐自发形成了以宗族为单位的聚居地。南迁之后,有一支罗姓族人聚居在丰顺汤南。发展至19世纪下半叶,罗姓族人内部派别纷争白热化。其中两大房派一方称红旗,一方称白旗,常常引发群体械斗、兄弟阋墙事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壮年的罗翔初对此殊感痛心,决意采取外联、内和的策略,消弭宗族内部之间、乡邻之间矛盾。他曾自撰门联“和宗睦族安邻里;平气婉词解纠纷”,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周大鸣在《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200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披露了罗翔初采取的圆融手段和取得的突出成效。

一方面,罗翔初积极与红、白两旗的罗氏宗亲接触,常常两头跑,设身处地为双方谈人情、说道理,摆事实、讲法律,举实例、喻长远,不厌其烦地化解双方怨气。通过一趟趟上门沟通,一次次开导纾解,加上自掏腰包雇请戏班到对方祠堂演戏“赔礼”等手段,使得双方为之感动,慢慢解开心结。

另一方面,罗翔初积极与大埔县湖寮“客家罗”重温亲情,他曾经数次亲赴广州谒见“客家罗”代表人物罗卓英(1896-1961),派人到大埔湖寮接洽关系。他强调,两地罗姓乃共同族源,即汤南“福佬罗”先祖潮逸公与湖寮“客家罗”先祖德垂公是隔房堂兄,二公同一个曾祖父。罗卓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曾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是湖寮德垂公的后代。罗翔初打罗卓英的牌,既借重国民政府的力量,又倚重大埔罗氏宗族的势力,为调和红、白两旗矛盾增加筹码,最终迫使某些族人捐弃前嫌,放弃房派斗争,为罗氏一族的长远发展虑谋深远。

而罗卓英也想借重罗翔初的力量,消除红旗、白旗宗派势力,造福一方,为在自己任期内增添政绩,扩大自己在粤东的影响,巩固其在国民党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此前,罗卓英已经处理了多起地方争端,在依靠地方精英平定宗派之争方面很有经验。这次,他让自己的叔父携带题字匾额和大埔汉剧团前往汤南,参加罗姓初祖的祭祀,将匾额悬挂于罗安总祠(注:罗安系潮逸公长子,汤南罗姓初祖),剧团在汤南五大罗氏祠堂轮流各演一夜。此后,以罗翔初、罗卓英为代表的“福佬罗”“客家罗”族人经常派代表互访,参加对方总祠或房头祠每逢五年一庆时举行的祭祀。此举一直延续到1943年。

天下交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罗翔初深谙此理,且践行尤笃。笔者综合《上阳罗氏族谱》有关记载和在汤南镇新楼村的走访调查,梳理出另外两个案例,从中可见他为维护宗族内部和地方安定团结付出的努力和展现的智慧。

1920年,罗姓某村与周边外姓小村因造坟引起纠纷,群体械斗一触即发。罗翔初闻知,即邀本族有关人员前往调解,晓以大义,说明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平等相待,若大姓对小姓、大村对小村动辄用武,纵然有理也非美举。众服,事态终于平息。

1922年,与丰顺交界的揭阳玉湖某大村与邻近十多个小村也因“风水”案持续三年械斗,造成伤亡二三十人。县里虽派兵驻扎,也无济于事。械斗双方均派人请罗翔初帮助解围。他慨然前往,双方均自认理足,要求罚对方给予演大戏及办酒席。罗翔初随机应变,均予答应,却暗中自掏腰包嘱人办妥该罚款,争端遂息。事后双方闻知,咸感其德,主动上门偿还戏款,并深表谢意。

创办新式学校的先行者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式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学制改革、课程调整、教育宗旨转变以及普及女子教育等方面。

防火于未燃比灭火更重要,弥合乡里裂痕与此同理。罗翔初深知,宗派斗争的发生和持续,与族人愚昧无知有关。如果普及新式教育,以知立人,以礼存心,潜移默化,可克服族人偏见,增进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此,他多次同罗氏五房长老商议兴教办学之事,最终取得广泛共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民国十一年(1922),经过精心筹备,罗翔初于汤南新楼乡“六间”倡办“德馨女子学校”,招收女生入学,创丰顺全县办女学之先河。一时间,乡里传为佳话。民国十六年(1927),罗翔初在乡中长期执教的罗宗士、族中耆老罗锦光的支持下,倡办全乡统一的“全民学校”,融“敦让学堂”“崇经学堂”“绍德学堂”等私塾于一体,既调和了各房各派之间的矛盾,增强乡民团结,又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丰顺县中学教育进入发展阶段。据《丰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内地学子升学深造殊感困难,罗翔初即与锦江、从有、英杰、尧臣等罗氏五大祠堂代表共商筹划,于丰顺县隆烟乡“宣教祖祠”创办私立“龙山中学”(今校址为汤南镇阳光村龙格岭5号),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17名,罗廷佐获委首任校长,罗翔初则被推举为首任校董会会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奉准立案,后一度改名丰顺县立第四中学。创办之初,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交缴的学杂费,再以糖寮捐、屠宰捐和华侨捐款弥补,不足则由乡中罗氏五个房头祠的公偿筹补。

龙山中学的成立,标志着红旗、白旗宗派对立正式消亡,罗氏宗族重新趋向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特意以“龙山”命名,与大埔的“虎山(中学)”形成呼应。虎山中学坐落于大埔县城五虎山麓,原为“湖山官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五年(1936),罗卓英联合同乡吴奇伟将军、爱国侨领蓝晋臣先生等人,在原校址基础上集资筹建新校,因其背依县城五虎山,气势磅礴雄伟,命名为“虎山公学”,民国三十年(1941)更名为“虎山中学”。两校因为罗翔初、罗卓英“二罗”的关系,缔结为姊妹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罗翔初曾将儿子、侄儿等人送到大埔虎山中学读书。罗卓英也投桃报李,在这几位青年毕业返回汤南之时,送给每人一支驳壳枪,二十发子弹。20世纪40年代,“二罗”关系非同一般,罗卓英从广州到汕头视察,特别要求罗翔初派人到潮阳迎接他先去汤南叙旧,再回故乡大埔省亲。罗翔初也在此时联合各乡修建防洪堤,进一步加强内部团结,一时传为美谈。

丰顺擅诗爱国的文化人

从维护乡里团结、兴办新式教育诸事,可以看出罗翔初是一个有器度、有见识,擅长处理复杂事务和问题的英才。其长袖善舞的柔软姿态,使其交际圈中聚集了一大批同心共济的君子之朋。作为擅诗的文化人,罗翔初与民国藏书家、古文学家姚秋园就有一段苔岑之交。

姚秋园(1877-1951),原名梓芳,字君悫,号秋园,别署觉庵、岐山老民。广东揭阳人,清末廪生,民国时曾任暹罗华侨宣慰使、广东禁烟督办、潮州税务局长等职。其一生以文章耀世,人格高标,为时人所崇。据揭阳市文化学者、书画家、《秋园年谱》作者孙淑彦考证,在龙山中学建成启用之时,罗翔初曾邀请姚秋园参加开学典礼,并延请姚秋园从子姚自修主讲国文。在汤南,姚秋园应邀到罗翔初书斋“菜花吟馆”参观,得读罗翔初所藏先祖罗万杰(1613-1680,字贞卿,号庸庵,崇祯甲戌进士,官拜吏部员外郎,南明永历时拜右佥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终)遗稿《瞻六堂集》。后来,罗翔初出版诗集《菜花吟馆诗》,还委托姚之弟子洪一湖延请姚秋园为其撰序。

目前尚未发现《菜花吟馆诗》存世之本。不过翻阅民国版《丰顺县志》,里面收录了罗翔初所作七绝《羊石纪游二首》和七古《救国歼敌》一首,后这三首诗也被收入《丰顺诗艺录》中。

《羊石纪游二首》其一:

镇海名楼筑五层,风光大好客频登。

分明眼底穷千里,无限沧桑感不胜。

其二:

游来花塔息吟鞭,茗罢神清学坐禅。

即色即空原若是,六榕无树榜依然。

标题中的“羊石”即羊城,全诗表达了作者游览广州镇海楼、六榕寺等景点的愉快心情和感怀幽思,诗风轻快明丽。

他的七古长诗《救国歼敌》,则画风突变,诗风刚劲,立意高远,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罗翔初历数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心如虎狼、行如禽兽的凶残,批评了我驻地守军不敢英勇反击的软弱,表达了激越的愤慨之情:

自从暴日肆凭凌,锦绣山河丧半壁。

凡属炎黄之子孙,忠贞莫不抱愤激。

徒以群雄意尚岐,低头不敢撄锋镝。

又因武库未充盈,忍辱负重持沉寂。

比者薄海赋同仇,佥谋御侮罢墙阋。

兼之军备渐修明,稍加训练敌辟易。

倭奴机警知其然,作贼心虚有所惕。

急图先发以制人,欲启衅端无隙觅。

借故寇我卢沟桥,好似晴天起霹雳。

一味蛮干逞凶横,炮弹纷飞恶已极。

君不见,平津淞沪间,商店民居成瓦砾。

在诗末,罗翔初疾呼:“呜呼!国难既临最后关,惟有牺牲为目的。健儿救国此其时,勇往直前集群力。破釜沉舟师项王,猛先着鞭追祖逖。或法子贡说游词,或步陈琳而草檄。或效卜式乐输财,或学岳王勇杀敌。灭此朝食雪深仇,痛饮黄龙酬勋绩。”字字铿锵有力,发出了切望中国军民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殷切之思。在时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此诗读来仍觉酣畅淋漓,让人血脉偾张。

后辈可亲可敬的“应秋公”

位于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的大夫第,建于清末民初,典型的潮式“四点金”建筑,是罗翔初的故居。罗翔初的祖父兴建大夫第时,聪慧能干的罗翔初被委以重任,从中出力颇多。《上阳罗氏族谱》显示,罗翔初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族名应秋,字翔初,丰顺汤南罗姓始祖罗安公第二十三世孙;兄弟四人,他为长子。

今年84岁的罗仰韩,是罗翔初嫡孙(罗翔初长子赐褒之子)。据其介绍,祖父娶妻揭阳玉湖大良岗徐氏,育有二子二女。“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在祖居大夫第高声朗诵《幼学琼林》,一派饱学儒者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罗仰韩说,他的名字“仰韩”就是祖父所起,取“景仰韩愈”之意,寄托他老人家对后辈崇文尚学的殷切期望。

罗仰韩介绍,罗翔初在殷实的家庭中长大,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执掌家业时,拥有大夫第周边大片田产。但是罗翔初没有公子哥的纨绔习性,一生勤俭节约,一旦家族中有谁因病、因故、因学致贫,或遭受其他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解除燃眉之急。一桩桩一件件“及时雨”的善举,使其倍受罗氏宗亲拥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打通粤汉线,屡次进犯粤北,丰顺汤坑、汤南都是遭受侵扰的重灾区。应秋公审时度势,很快组织起一支汤南自卫队,有力地配合和支援当时其他抗日武装的斗争。一呼而百应,正得益于其威望和人格魅力。”罗翔初宗亲后人、新楼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定强补充道。

罗希杜是罗翔初的侄孙,他小时候就经常听老辈人讲,应秋公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做事有章法,行世有名望,邻县、邻镇如有乡里械斗不可调和,常会邀请他前往公断,最终干戈化成玉帛,涉事双方皆大欢喜。因为在团结宗族、和睦乡里等方面贡献尤多,揭阳、丰顺每有县长新任,也都会主动登门拜访,以示尊敬和倚重。

笔者从新楼村罗氏后辈口中得知,罗翔初1950年跨越海峡前往台湾。晚年越发思乡情重,曾留下百年之后归葬家乡的遗愿。1966年在台逝世,享年78岁。2019年农历五月,次子罗萃儒(族名赐拔)的子孙等人将罗翔初骨灰带回大陆,安葬于丰顺汤南,遂了老人家迟到半个多世纪的夙愿。此番归葬,罗萃儒后人还将罗翔初的一幅遗像送给众宗亲留念。遗像中的罗翔初身着中山装,方额广颐,浓眉大耳;目光深邃,神情恬静。值得一提的是,罗萃儒(1921-2001)在台亦颇有作为,公开资料显示,他随父迁台后,曾在台北地方法院、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地方法院、基隆地方法院、台湾“司法院”等机构任职,担任过检察官、推事、法院院长等职,1996年退休。??

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罗翔初”这个名字,在汤南上了年纪的诸多罗氏后人心中,是如雷贯耳般的存在。谈起他的人品、功业、智慧,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地理的阻隔等原因,罗翔初的面影愈来愈模糊,生平事迹并未广为人知,其行迹传播正能量、提升凝聚力的社会意义也未得到彰显,令人叹惋。

瞻仰着罗翔初的遗像,欣赏着罗翔初的诗作,回忆着他的点点滴滴,那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君子形象仍清晰如昨,罗仰韩感觉祖父从未离开。他期待有识之士挖掘更多史料,让历史更加有血有肉,让人物更加鲜活可亲,希望先贤之光烛照后人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