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浅谈客家话传统吟诵的归类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7: 客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幸勇

吟诵是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和诵读方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吟诵究竟属于文学艺术哪一类:是文学还是音乐?最近,梅州市诗词学会在申报客家话传统吟诵市级“非遗”时,一度难以定论。为此,我们请示中华吟诵学会。得到回复是:各地申报类别各有不同(文学、音乐)。这倒没关系,只要能批下来就好。

本文从吟诵的定义和客家话传统吟诵的特点,谈谈个人观点。

首先,从吟诵的定义考虑。吟诵是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和诵读方法。古人创作诗文都是先吟后写,唐诗都是吟出来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例证。宋代发明造纸术,就是说,在宋代以前,诗文只能写在布帛或刻写在竹木简上,很不容易。所以,创作诗文时,必须认真吟哦,感觉字句的意义、平仄、韵律合适才写成文字。当然,把诗词传给学生也通过吟诵。也就是说,吟诵就是文学创作和诵读方法,属于文学范畴,被称为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

其次,从客家话传统吟诵的特点考虑。客家话吟诵特点有四:

一是书面文读。80多年前,笔者的小学国文老师,在课堂上用客家话口语教学。但读课文必须按书面字读,称为文读。例如,书面字“什么”,不能读成口语“脉介”;书面字“下雨”,不能读成口语“落水”。

二是字行腔。客家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所以,客家话发音有六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吟诵严格依照字面发音六声准确。六声读音不准确叫倒字,吟诵是不允许倒字的。

三是仄短平长。仄声字(包括上声、去声、阴入、阳入)读音短促,平声字(阴平、阳平)要长亮宽阔,韵脚甚至要拖长升降。

四是依义行调。所谓依义行调,就是按照诗文的含义来安排吟诵的情调,即轻重缓急、喜怒哀乐。

上述客家话传统吟诵四个特点中,最主要是“依字行腔”和“仄短平长”,这也是吟诵(文学)和唱歌(音乐)的主要区别。

虽然吟诵和唱歌都有节奏和旋律,其感情色彩(喜怒哀乐)按照诗文含义演绎。但吟诵“依字行腔”,不能倒字;唱歌“字依腔行”,可以倒字。下面分别详述。

吟诵,依字行腔,仄短平长,没有固定曲调。客家话书面文读六声准确,不能倒字。吟诵是吟给自己听的,是诗文的诵读和创作方法,是一种文学艺术,属于文学教育范畴。

唱歌(音乐)是一词配一曲,有固定曲调,字依腔行、平仄不分。字声依曲调、音程走向而定,可以倒字也必然倒字。唱歌是唱给别人听的,是生活中的娱乐或欣赏,是音乐表演,属于音乐艺术范畴。

例如,20世纪30年代电影插曲《四季歌》词“春季到来绿满窗”。客家话传统吟诵为“春季、到来~~ノ绿、满窗~~ノ”,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但歌唱则不同,字依腔行,即根据曲调音程走向,把“季”“来”“满”倒字,分别唱成“叽”“赖”“曼”了。

综上所述,客家话传统吟诵是一种文学,确切地说叫口头文学,或叫民间文学。笔者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同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