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勿忘血泪史 长存爱国心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8: 旅游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硕大的残历碑。 馆内展出的侵华日军军服。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沈阳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自电影《731》上映后,笔者前往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迎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赫然耸立着一座硕大的残历碑。此碑形如展开的残缺台历,高18米,面阔30米,进深11米。碑面右侧醒目地刻着“1931.9月小.18.星期五.农历辛未年.七.十三秋分”等文字。碑面上刻有大小不等的累累弹痕,暗示着战争的爆发。碑面左侧,刻着一段由著名博物馆学家杨仁恺先生题写的九一八事变简介的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来临,人民奋起抗争。”残历碑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碑面上刻着的“1931年9月18日”台历,清晰、醒目、震撼,令每一位参观者肃然警醒、义愤填膺!广场西南角悬挂着一座高2.38米、直径1.6米、重4.2吨的铜铸警世钟。钟的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每年的9月18日,这里都要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警鸣活动。

残历碑的后面,便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雕塑4尊,油画、国画等20余幅。全馆通过历史图片、文物、文献资料与各类辅助陈列手段的有机结合,深刻揭露了日本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残害东北人民的血腥罪行;同时,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馆内灯光稍暗,营造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人们有序地观看着墙壁上的照片、展柜里的展品,阅读着相关的解说文字。馆内,没有任何嘈杂之声,只有讲解员清晰的语音清亮地响彻着。满洲医科大学内的活人细菌试验,“滚地龙”刑具内的模糊血肉,铡刀下的颗颗人头,万人坑内的累累白骨……一张张史实照片触目惊心,惨绝人寰!日本侵略者用来运送被折磨死去军民的运尸车,日伪军警用于施暴的皮鞭,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细菌弹……一件件沾满血泪的实物铁证如山,罄竹难书;北大营突围战、宽城子兵营防御战、南岭血战、杨靖宇痛击邵本良、赵尚志冰趟子伏击战……一处处场景雕塑,讲述着一个伟大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英勇不屈的抗争片段: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自炸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后,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遂使日军很快便占领了沈阳城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短短四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了驱逐外侮、打击日寇的号召!抗日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军民不但取得了这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警笛长鸣震碧空,肃然起敬悼英雄。全民抗战流鲜血,此刻犹闻喊杀声。”展馆内,每名参观者心情都是沉重的,热血都是沸腾的,两眼都是喷火的!从那一张张刚毅的面庞上,我读出了《松花江上》的悲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走出展馆,望着残历碑那高大的背影,我的耳畔犹然响彻着洪钟大吕:“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文/图 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