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浩
有人捕蝉是为了制作中药材,有人捕蝉是为了食用,而我们小时候捕蝉确实只是“玩玩而已”。
7月,骄阳似火。我和家人行走在公园,但见绿阴片片、树影婆娑、花草争妍、蜂蝶起舞,惬意得很!要不是一路听到此起彼落的声声蝉鸣,真有点春和景明抑或秋高气爽的感觉。
忽见左前方不远处,有个红衣女子,头戴粉红太阳帽,手持一支长竹竿频频伸向路
边的乔木树枝上鼓捣,然后将竹竿上端移至身边那位戴草帽的男子身前。男子则立即伸手取下竹竿上端黏着的蝉,塞进事先清洁过的塑胶油桶里。两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一看就是配合到位的一对“老司机”。
及至到了近前,方才看真切捕蝉者是一对50多岁、中等身材的夫妇。细看:那女子手中的竹竿大概有4米长,上端裹着什么胶黏剂;她目光锐利,伸竿捕蝉时轻、快、准,很少扑空。男子则提着一只5升容量的空油桶,桶里的“战利品”(蝉)已经装得有七分满。我好奇地正欲向他们打听其捕蝉意欲何用?同在围观的一位阿叔抢先提出了问题。你猜他获得的是怎样的回应?但见那红衣女子向丈夫使了个眼色,微笑不语,她丈夫则敷衍地说“玩玩而已”。哟,抓这么多蝉只是为了玩玩,谁信呐!
少年时代,我和小伙伴们在老家也玩过捕蝉的游戏,只是竹竿上端的“黏合剂”根本没钱来购买。但我们也有破解的妙招,把竹竿捅进一个个大蜘蛛网,反复缠绕,在顶部形成一个“黏团”,粘捕鸣蝉的效果也不错。并且,我们那时抓几个鸣蝉真的只是“玩玩而已”。
平心而论,单是对于城乡居民夏季休息而言,捕蝉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蝉鸣噪音的烦扰。据悉,就在今年的7月份,在我国上海等地区,鸣蝉噪音扰民,闹得市民难以入睡、叫苦不迭。这事还上了热搜,很快引得山东、河南等向来有食蝉习惯的网民跃跃欲试,调侃着欲组团前去帮忙捕蝉解围。
蝉经过简单加工,可以作为一种中药材。故有人捕蝉出售,但需求量不大。而山东、河南那边的捕蝉主要是用作食用的原材料,用量则大得多,能够直接影响当地蝉的存量和噪音升降。由此,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类似脑洞大开的启发:或许真的可以试试异地的捕蝉合作?抑或蝉类品种的异地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