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兰
先生最近研究起美食,三天两头和我分享某菜某式的简妙之法。他说得眉飞色舞,我面上应和,心下却不免思忖:庖厨之事,原非眼睛学会了手便能跟上的。周末早上,他又兴致勃勃地宣布,冰箱里有青豆、榨菜、鸡蛋,厨房还有山药,正合他日前所“观摩”食谱中的材料,中午便要一展身手,且让我万万不可踏入厨房。
我自是乐得清闲。十点半左右,就忍不住提醒他可先备菜,他却在厨房中朗声应道:“这等小事,何须着急?你只管在厅中等候便是。”语气里满是成竹在胸的从容。我便进房间坐等大餐,不料不过两分钟,便听脚步声近,他推门而入,问我家中可有炉甘石洗剂。我抬眼望去,只见他两手通红,不住互相摩擦,面上强作镇定,却掩不住几分狼狈。问其缘故,方知是削山药皮后双手奇痒,百度之后得知炉甘石可解。我终究忍不住,笑出声来——忘了提醒他山药黏液沾手会致过敏,须戴手套操作。他闻言苦笑,自称百密一疏,随即又匆匆而去,我欲跟进厨房帮忙,却被他回身拦住,说是别妨碍他发挥。
厨房中不时传来锅铲相击之声,时而急促,时而缓滞,间或夹杂一两声轻叹或自语。我回到客厅,与孩子们相视而笑,皆知今日午餐恐非凡品。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好奇的光芒,不时望向厨房门缝中溢出的丝丝烟火气。
过了二十来分钟,先生终于端出一盘菜肴来。但见青豆油绿,鸡蛋金黄,榨菜丝杂陈其间,山药片白玉般点缀其中,表面上倒也色彩斑斓。我们连忙摆筷备碗,纷纷表示惊喜。先生自己却站在桌旁,凝视那盘作品,半晌叹道:“视频里明明色香味俱全,怎么到我手中却变得灰蒙蒙一片?”
我细看之下,果然发现虽然各色材料本来的颜色尚在,但整体却黯淡无光,失去了鲜活之气。山药边缘微微发黑,青豆的翠绿被一层薄薄的灰白覆盖,鸡蛋炒得老了些,失去了嫩黄的光泽。孩子们却已然开动,连声说好吃。先生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口,蹙眉道:“味道尚可,只是这色泽……”
我笑道:“你怕是不知道什么叫勾芡?”先生恍然大悟,拍额道:“正是!视频里最后一步是洒上淀粉水收汁,我竟给忘了。”
离开饭桌,先生仍对那盘菜的色泽耿耿于怀,独自在厨房清洗锅具,我听见他轻声自语:“明明每一步都按着视频来的……”我走进厨房,见他正对着手机反复观看那个食谱视频,神情专注如学子。
“视频终归是视频,”我忍俊不禁,“灶火大小,锅具薄厚,食材新鲜程度,乃至当日湿度,都会影响结果。厨艺之妙,本就在于随机应变。”先生放下手机,若有所悟:“我总以为按图索骥便可,却忘了做饭不是组装家具,而是……”他顿了顿,寻找合适的词语。
“而是一种对话,”我接言道,“与食材对话,与火候对话,最终与品尝的人对话。”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看着别人的生活光鲜亮丽,仿佛他们掌握了某种秘诀,能够轻松地将普通食材转化为美味佳肴。殊不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厨房里手忙脚乱,都在削山药时忘了戴手套,都会在最后关头忘记淋上那点睛的勾芡。
先生的这盘菜虽然色泽不如人意,但咸淡适中,火候除了稍过外并无大碍,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想起生活本身——我们总是追求完美无缺的呈现,却忽略了最珍贵的部分往往藏在不完美之中。那位视频中的厨师可能失败了无数次才成就了那盘光鲜亮丽的示范,而我们却只看到最终的成功。
傍晚时分,先生又钻进厨房。我疑心他又要试验新菜,探头却见他在泡发木耳,切着豆腐,手边还放着那半根剩下的山药。这次,他戴上了手套。
“明天我再试一次。”他说,眼神中没有了早上的骄矜,却多了几分笃定。厨房里传来的声音依然时急时缓,但多了几分从容的节奏。透过门缝,我看见他不再频繁查看手机视频,而是时而尝味,时而调整火候,与锅中的食材真正地“对话”起来。
人生百味,不过如此。我们都在生活的厨房里摸索前行,每一次失败都在教会我们些什么。重要的不是端出完美无缺的菜肴,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不完美和解,在灰蒙蒙的现实中仍然保持尝试的勇气。下一次,它们或许会以更亮丽的姿态出现在餐桌上,但即使没有,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家人眼中,那份用心烹饪的心意,早已是最珍贵的调味料了。生活的滋味从来不在光鲜的表面,而在细细咀嚼的过程之中。
厨房里飘出新的香气,这一次,似乎多了几分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