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去学习了,笔记也记了很多,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考不好?”晚修时一女生拿着月考试卷和笔记本委屈巴巴地向我诉苦。还说了某某同学学习懒懒散散,都没她努力却比她考得好!看来内心真是受到打击了。
我翻开笔记本一看,果然记录得很完整,抄写也工工整整,令人赏心悦目,还把一些重要资料粘贴在上面,厚厚一本,可见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这么用心,没理由考不好啊?于是问了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没想到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再问了几个学习习惯的问题,综合起来,我知道她的症结所在了。
她就是属于典型的“假努力”型学生。“假努力”是指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她可以把笔记记得很漂亮,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和应用,形式大于内容;她可以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但却回避有挑战性的,致使学习没有实质性进展;她可以机械地完成短期任务,但没有长期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她可以通过“看起来很努力”来获得心理安慰,认为长时间学习就等同于努力,但忽视了实际效果……
而她认为的看起来懒懒散散的同学,却可能听课很高效,很入心,紧跟老师思路,课后又能及时去复习、总结,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自然松弛感十足。
其实又何止是她呢?学校也好,家里也罢,看看身边是不是有看似大量时间坐在书桌前,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呆或被别人干扰,实际学习时间却很有限?是不是需要别人的督促才能学习,缺乏自主性,一旦没有监督,就放飞自我,学习效率大幅下降?是不是以“查资料”为名“理直气壮”地使用手机,却迷失在微信、短视频里不能自拔,随后用“我努力过了”的借口自我安慰?是不是一到假期前就信誓旦旦要发奋学习,大包小包往家提,结果假期到了快结束时才意识到作业还没写,于是一边拼命赶,恨不能化身三头六臂,一边又自责不已?
当然,“假努力”的成因比较复杂。在诸多因素中,思想、心理和方法是最关键的。如自身对“努力”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坐在书桌前花了时间就是“努力”,却认识不到“出工不出力”仍是低效行为;还有害怕失败或者怕被人说“不努力”,用“努力”的表象逃避“结果”,一句“我努力了”就让自己“心安理得”。心理学上的“假性成长”,就是对此类现象很精辟的总结。看起来忙碌、努力,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只是用虚假的“进步”来麻痹内心的焦虑。此外,还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抓到什么就做什么,学习满是盲目性。如此恶性循环,更添无助感。
那应该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努力呢?
首先要提高听课效率。在做好课前预习的前提下,上课要以听、理解为主,以记为辅。要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像思维导图梳理逻辑、标注疑问点等,切忌囫囵吞枣式地记。
其次是复习优先。很多学生回到家就着急忙活赶作业,其实应该先好好回忆一下当天讲课的重点,有记不清的地方马上回归课本和笔记。它的好处在于能将知识点落实好,而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再者是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思考如何解决,像借助外力,寻求帮助,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从答案要方法”,即先独立做题,再对比答案找差异,最后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所谓“答案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方法不止这些,像心理上的停止焦虑,放弃比较,还有行动上的制定短期计划等等也很重要。总之,真正的努力,应是大脑在知识海洋中的主动探索,而非躯体囿于书桌前的机械打卡。只有当学习真正回归对认知的真诚追求,“假装”的外壳才会在真实的思考光芒中消融。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丘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