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是清代美食家袁枚创作的饮食文化著作,系统梳理并精炼了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并开创了中国烹饪向科学化探索的先河。自问世以来,它多次再版,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海外,深受中外食客喜爱,被誉为烹饪界的《论语》和《本草纲目》。
在这部著作中,继开篇《须知单》之后、对各类具体食品的记述之前,有一篇《戒单》,内容别有意味。
在《戒单》篇里,袁枚开宗明义:“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短短数语,表明了他立志革除饮食积弊的初心与决心。随后,他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十多项需戒除的行为。
首先是关于烹饪方法。他提出做菜时要“戒外加油”。对此他直言:“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法污。”同时,他还强调“戒同锅熟”,认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就好比圣人设教,需“因材施教、因才乐育”。平庸的厨子,动辄将鸡、鸭、猪、鹅一锅同煮,使得菜肴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而善于做菜的人,应当“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在置宴办席方面,他明确反对两种“贪”的心态。一是“戒耳餐”。所谓耳餐就是“贪贵物之名”。他认为,豆腐若做得入味,滋味远胜燕窝,海味若做得不好,还不如蔬菜竹笋。他曾见过某太守宴客,用大如缸的碗盛着四两白煮燕窝,却寡淡无味。二是“戒目食”,目食就是“贪多”。他说:“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顿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他举例,自己曾到过一位商人家吃饭,上菜三撤席,点心就有十六道,所有食品达四十余种,主人对此自鸣得意,可他散席回家后,仍得煮粥充饥。与此类似的还有“戒落套”。他提出,当下官场宴席上的菜,名号繁多,诸如“十六碟”“八簋”“满汉席”“八小吃”“十大菜”等,这些种种俗名,都是陋习恶套。
在对待食材的态度上,他有着严苛要求。一是“戒穿凿”,因为“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比如燕窝“自成小巧”不必捶打成团,海参不必熬制成酱,西瓜被制成糕、苹果被蒸成脯,在他看来都是矫揉造作之举。二是“戒停顿”,他曾见过性子急躁的主人,每次摆菜必定一齐端出,于是厨子便将一桌的菜都放进蒸笼里,等主人催促时,就一起端上桌,这样的菜哪里还能有佳味呢?三是“戒混浊”,混浊并非指味道浓厚,而是像“缸中搅浑之水”那般“不清不腻”,这种色味令人难以忍受。四是鱼肉鸡鸭“戒走油”,认为“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汤中,其味方存而不散”。
他还特别重视对待烹饪的态度,提出“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他以做学问来进行类比阐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是味何独不然?”
此外,他还专门批评了两种不良饮食习惯。“戒纵酒”,他给出的理由是“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他尤其提出“戒强让”,反对为客人夹菜,称“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甚至严厉抨击“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
当然,《戒单》中也存在一些袁枚的个人好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值得商榷。比如“戒火锅”,他讨厌冬日用火锅宴客,觉得“对客喧腾,已属可厌”,而且每种菜都有其特定的火候,“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问哉?”实际上,深受大众喜爱的火锅,有其独特的风味与文化内涵。他还认为“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带有对厨师职业的轻视,显然有失偏颇。但总的来说,《戒单》中蕴含的饮食智慧,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