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双玲
烈日当空,环卫工人黄大姐从“爱心冰柜”里取出一瓶矿泉水,脸上笑意绽放:“这水着实甜到心坎里了!”当58台爱心冰柜、310个爱心凉茶供应点出现在梅州的大街小巷时,一场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夏日送清凉行动,正悄然升华为党群连心、全民共治的温暖工程。(详见《梅州日报》9月19日4版)
“爱心冰柜”为夏日带来了丝丝凉意,凸显城市的温度。我市“红梅先锋·爱心冰柜”公益行动以小切口践行大民生,通过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冷饮、应急物资等帮助,不仅能够传递社会关爱、体现人文关怀,而且能培养公众的感恩意识与互助精神。可以说,这件事“小中见大”,是新时代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个出色答案,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
“爱心冰柜”的价值,首先在于“雪中送炭”,触达了最需要关怀的群体。户外劳动者顶着高温奔波,一瓶凉水、一杯凉茶,看似微小,却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这种“不喧哗、重实效”的关怀,恰恰击中了民生需求的“痛点”,让劳动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清凉,更是来自城市的尊重与暖意。
更难得的是,“爱心冰柜”正悄然升华为“全民共治”的温暖样本,吸引了超5000人次的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和热心市民参与物资捐赠和志愿服务,让“关爱”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这些自发的举动,让爱心冰柜不再是“官方主导的公益项目”,而是变成了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爱心接力”。当每个人都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享受温暖”变成“传递温暖”,这座城市的文明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一座城市的美丽,不仅体现在面子的亮度,更体现在里子的温度。“爱心冰柜”事情虽小,但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细节。尽管只有少部分人享受到“爱心冰柜”的福利,但当类似的爱心传递越来越多,必将如涓涓细流般延伸开去。未来,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爱心冰柜”的长效机制——比如通过“爱心企业认领”“志愿者定期值守”等方式,让清凉不止于夏季;若能将这种“精准关怀”延伸到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临时休息点、冬季送热饮等更多领域,相信梅州的“温暖符号”会越来越多,党群连心的纽带也会越来越紧。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的高度,而在于对普通人的关怀力度;一份治理的成效,不在于政策口号的响亮,而在于群众脸上真实的笑容。期待通过政社协同、公众参与及创新运营模式,各地“爱心冰柜”站点会越设越多,提供的解暑应、急物资也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