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吴碧芬 冯森达 王雅 通讯员 温锡良
9月10日,又一次迎来了属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节日——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感念师恩、礼敬奉献的日子里,记者走近梅县区4位扎根教育事业一线的优秀教师,聆听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故事,感受他们那颗始终燃烧着教育热情的心,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深刻内涵,并通过他们向坚守梅县区教育事业一线的教师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陈伟雄:不“唯分数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梅县区宪梓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打破“唯分数论”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他就是体卫艺处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陈伟雄。
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来不是照本宣科。在日常教学中,陈伟雄善于从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校园事件和成长烦恼中提取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和创新,让稍显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道德与法治课若仅停留于条文解读和理论灌输,很难真正触动学生。”陈伟雄认为,把课上得生动些,让课堂气氛活跃些、轻松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作为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和兼职教研员,陈伟雄一直秉持教学与研究并重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又借助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撰写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课堂教学初探》《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等学术文章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期刊发表。“陈伟雄老师工作认真,教学严谨,精益求精,是很难得的教学能手。”梅县区宪梓中学教导处主任王敏评价道。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陈伟雄还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先后在学校担任政教处副主任、体卫艺处主任,逐步健全完善组织架构。“我做过班主任,也协助管理年级组日常工作,还兼管了十年住宿生工作,但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能为学生、为学校出一份力,就值得。”陈伟雄在教学一线深耕不辍、在学校管理事务中默默付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教师的责任担当。
从教27年来,凭借自己的努力,陈伟雄获得了梅县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梅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今年还获评“南粤优秀教师”。“三尺讲台虽小,却关乎国运兴衰。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深耕教育。”陈伟雄表示。
李喜文:甘当乡村教育铺路石培育栋梁
1999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喜文选择回到家乡梅县区大坪镇任教,成为梅县区程风中学的语文教师,26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沃土。担任教导处主任的李喜文认为,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自我驱动的成长力。
在日常教学中,李喜文注重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我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人,因此我要做的不是填充、雕刻他们,而是提供一个充满养料、阳光和安全的环境,唤醒他们内在的生长力量,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茁壮成长。”李喜文说。
除了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高质课堂”,李喜文还通过班级图书角建设以及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李喜文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平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引导,比如批改作业的时候,他不仅会指出问题,还会在旁边写下表扬的评语,学生收到这样的反馈后,学语文的劲头更足了,兴趣也更浓了。”梅县区程风中学语文教师李伟良说。
李喜文认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有无限可能。曾有一个女学生因家庭原因而变得厌学,并产生辍学的念头,李喜文发现后,知道她喜欢文学、喜欢阅读,便鼓励她去学校广播站当广播员。“让她去学校广播站当广播员的那一刻,我发现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后来的一切如我预设的一样,她考上了高中和大学。”李喜文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从青涩到成熟,从初出茅庐到桃李满园,李喜文用26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教育赞歌。多年来,李喜文先后主持两项市级科研课题,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云教案作品《乡愁》、论文《“情思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获市级一等奖,获得梅州市“阅读之师”、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奖、梅州市“最美教师”等荣誉,入选梅州市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今年还获评“南粤优秀教师”。
“乡村教育需要千千万万颗铺路石,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颗,希望我的坚守能变成照亮孩子未来的光。”李喜文表示。
古芳:用数学思维点亮学生的成长路
“让学生爱上数学”,是梅县区华侨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高中数学教师古芳的教学理念和不懈追求。从教30年,古芳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古芳看来,数学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育思维。
一直以来,古芳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她的课堂里,没有枯燥的灌输,只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机械的刷题,只有成长的启发,不断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让他们从“会做题”变成“会思考”。“数学的魅力藏在‘有用’和‘有趣’里,我会把课本里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未来的职业方向结合,让学生看到‘数学能解决真问题’;我还常把数学知识变成‘小游戏’‘小挑战’,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点吃透了。”古芳说。
除了上好课,古芳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分别获得省、市一等奖,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并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高中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古芳注重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建模课堂教学案例获市一等奖,指导多名学生在省、市数学竞赛中获奖。
在学生眼中,古芳老师不仅是数学老师,更是点亮人生的引路人。今年有个高三毕业的学生,曾因家庭原因和高考压力陷入焦虑,成绩退步明显,古芳便拿出一张函数图像来开导她:“你看这个三次函数,有低谷也有高峰,但整体是向上的。你现在遇到的困难,就像函数的‘极值点’,只要找到调整的‘导数方向’,就能重新向上。”
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古芳获得“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广东省高考优秀评卷员”“梅州市优秀教师”“梅州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今年还获评“广东省特级教师”。“数学思维能教会学生三样东西:一是‘理性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左右;二是‘拆解复杂任务’,把大目标分成小步骤;三是‘接受不完美’,知道有些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但可以找到最优解。”古芳说,只要守住初心,耐心引导,就一定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带着数学思维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张碧霞:学生的成长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教师,是能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用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带给人光明、带给家庭希望、带给国家未来的重要职业。
梅县区高级中学党政办副主任、初中语文教师张碧霞,从小就有教师梦,内心怀揣着对教师这个职业强烈的向往,她说:“当真正踏上教育行业,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教育引导中实现了成长、成才梦,深感教师的幸福和价值,便爱上了这个职业。”
张碧霞一直坚信,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学是“心”的艺术,所以她坚持用心对待。“在教育教学上,我一是用心做创设情境的‘设计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二是用心做高阶思维的‘引导者’,用‘问题链’形式推动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三是用心做培根铸魂的‘摆渡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融合,逐渐引导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张碧霞说。
张碧霞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亲其师,信其道”。“我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严师,在课堂外是益友,在内心深处是守望者。”张碧霞说,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就必须严格落实课堂任务,所以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高度集中、严肃又活跃;课堂外常与学生畅谈生活和理想,和学生“打”成一片、“玩”在一起。
在工作之余,张碧霞还通过阅读、写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她写的论文获“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参与的课题获梅州市第九届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在各类活动或比赛中获奖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还获得“梅县区优秀辅导员”“梅县区优秀教师”等称号。
在长期的实践中,张碧霞的学生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更在各级征文、演讲、主持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她说:“学生的成长,是对我作为老师最好的肯定。”“教育,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旅程。我谨记高级中学‘勤勉诚信、与时俱进’的校训,不仅要点亮自己这盏灯,更要以身为范,努力成为一个脚下有路、点燃更多灯火的燃灯师。”张碧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