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成
前不久整理书橱时,在抽屉底部翻出一大沓用纸质文件袋装的信件,其中有一沓是当年读书时大哥寄给我的家书。小心翼翼翻开微微泛黄的信纸,思绪随着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迹飘飞,心底漾开层层涟漪……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入梅城一间中专学校读书。那时父亲已退休回到了老家,大哥在圩镇的信用社上班,因此,我在校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他到邮局汇的款,汇款后他都会附上一封短信嘱咐我及时查收。在“1985.10.21”的信中,他说“你的来信(寄给父亲)我17日回家时才阅,知道你还急需高中的数学课本,现借到一本省编的,不知内容相符否?待后我借到有全国统编的再速寄去,现汇去25元……”在“1986.11.20”的信中,说“关于你鼻炎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疗,前几天我看见报纸上登载治疗的方法,一并寄去供参考。11月18日汇去30元,现随信再汇去10斤粮票……”在“1987.11.25”的信中,“不知你的鼻炎治疗得怎样,托水玉哥(香港)买的药已搭回来了……现汇去30元请查收”。在“1988.11.14”的信中,“家里的禾已割完,收成比较差,亩产只有500斤,现汇去65元请查收”……
这些来信虽然内容不多,但几乎每封信都与“钱”“粮”有关,大哥始终牵挂着我的学习与身体,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是啊,从我读初中到中专毕业找工作,一路走来,大哥一直都在默默地关心呵护着我。1985年中考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我永远铭记。体重必须达到八十斤,是当年报考中专的条件之一。在考试前的近一个月里,平常在单位食堂就餐的大哥隔两三天就买来猪肉,专门为我开“小灶”加营养,我的体重在20多天的时间里增加了近两斤,到体检时刚好“达标”。体检那天的情景,亦是记忆犹新。为了赶赴20多公里外的兴华中学体检点,大哥一早就载着我从家里出发,自行车在蜿蜒的泥沙路上吱呀作响,汗水湿透了他的上衣。陪同我完成抽血化验和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视力后,大哥带我到他在县城里工作的同学家里“蹭饭吃”,下午又载我到县医院做B超检查,完成体检赶回家里时已是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
我同样不会忘记,当年到梅城读书时,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是大哥一路陪伴,乘坐长途汽车颠簸两个多小时送我到学校报到,并帮我购置好水桶、脸盆、衣架等生活用具,当天晚上我们哥俩一同挤在学生宿舍那张不足一米宽的床上;我更不会忘记,在校读书的四年时间里,大哥寄来的那一张张粮票和汇款单据,浸透着他无声的挂念与支持。还有当年我毕业分配工作时,亦是大哥为我操劳沟通、多方联系……
往事历历,仿如昨日,所有这些早已镌刻在我的心底。在此,我要向年逾花甲的大哥道一声:“谢谢!大哥,谢谢您!”而我深知,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大哥为我所付出的一切远非一个“谢”字所能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