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科学应对“开学综合征”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8: 教育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学伊始,来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和儿少科门诊的孩子陆续增加了不少,家长普遍反馈孩子开学前一周以及上课以来出现情绪不振、情绪不稳、起床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有些还出现无故肚子疼、头痛等身体不适而请假去医院,但是到综合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先别急着责怪孩子“懒散”“不听话”,这可能是“开学综合征”在作祟。

所谓“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上的正式诊断,而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生理适应性障碍。它的本质,是孩子在从轻松假期过渡到紧张学期过程中,生活节奏、心理状态和社交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身心“水土不服”。

开学综合征为何频发?

一是作息突变,生理节律被打乱。假期里,孩子晚睡晚起、作息自由,开学后突然要早睡早起,生物钟一时难以调整,容易出现疲劳、烦躁、注意力涣散等问题。二是心理压力骤增。假期以休闲为主,开学则意味着学习任务、考试压力、人际竞争等多重挑战。部分孩子,尤其是升学或转学的孩子,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不安。三是情绪依恋与分离焦虑。低年级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孩子,假期与家长亲密相处,开学后突然分离,可能出现“上学哭闹”“装病逃避”等行为,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表现。四是家庭氛围影响。家长自身的焦虑、催促、比较、威胁等言行,会无形中放大孩子的紧张情绪,形成“情绪共振”,加重适应困难。

预防开学综合征,作为家长如何做?

心理医生建议如下:一是“30分钟无干扰陪伴”。每天固定时段(如睡前)与孩子聊天,禁用手机,用“发生了什么?”“你感觉如何?”替代“你应该……”示例对话:孩子:“我不想上学。”家长:“听起来上学让你很不舒服,能具体说说是什么事吗?”(而非:“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二是“家庭适应期协议”。与孩子共同制定开学首周规则,如:前3天允许晚10分钟起床、作业量减少30%(与老师沟通后执行)、每周保留1次“家庭放松日”。三是“身体语言管理”。避免皱眉、叹气等负面表情,用点头、微笑传递支持,当孩子抱怨时,不妨轻拍肩膀、微笑回应:“我知道你现在有点累,我们一起想办法。”用稳定的情绪为孩子“托底”。四是避免四大误区。①反复催促“快收心”,易引发逆反;②当众比较“别人家孩子”,挫伤自尊;③用“不给零花钱”等威胁语言,制造恐惧;④过度保护,如代写作业、插手同学矛盾,削弱孩子独立能力。

作为老师如何干预?

一是营造“心理缓冲带”。开学首周不安排高强度测验,避免当众批评。可通过“开学第一课”开展情绪识别游戏、集体冥想、写下“新学期小愿望”等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二是作业“阶梯式”设计。基础题必做,挑战题选做,尊重差异。考试后增设“错题分析课”,引导学生关注成长而非分数,减少“成绩羞耻感”。三是家校沟通“三明治法则”。反馈问题时,采用“肯定+建议+鼓励”结构。例如:“孩子最近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肯定),如果能更专注笔记(建议),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鼓励)。”既指出问题,又保护自尊。四是教师自我情绪管理。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课堂,不过度承担学生心理问题(应转介专业机构),不忽视自身健康。记住:自己保持情绪稳定,才能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学生。

哪些情况需紧急干预?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和老师应高度重视,要尽快启动干预流程:如明确表达消极意念,如“活着没意思”“我不想上学了”;出现自伤行为,如划伤手臂、撞击头部;持续两周以上拒绝进食、睡眠严重障碍;经常哭诉、情绪崩溃,无法正常生活学习。此时,应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心理教师,同步通知家长,陪同前往专业心理机构就诊。梅州市居民可拨打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这里有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专业的心理热线员为你线上心理疏导指引,或前往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寻求专业帮助。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陈岳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