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南》半月刊创刊号封面(左)、封底(右)
《新华南》半月刊创刊号封面(左)、封底(右)
1939年4月1日,《新华南》半月刊创刊号目录
●魏洪海
抗战时期,广州于1938年10月沦陷后,广东省政府于1939年春正式撤至韶关(时称曲江),至1945年1月,大约6年间,韶关成为广东省战时省会。如何根据这种客观形势的变化,更好地领导和推动广东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共广东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1939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以“团结抗战、打败日寇、肃清汉奸、建设新中国、新华南”为宗旨,创办了《新华南》半月刊——4月1日,《新华南》半月刊在曲江罗沙巷创刊。它是中共广东省委的机关刊物,“它和重庆的《新华日报》一样,担负着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收藏的《新华南》半月刊创刊号(如上图),由新华南社出版发行,为16开本,共28页面,封面印有黄新波雕刻的木刻版画《射击手》,刊内短评《抗战中建设新华南》写道:
华南的当局与同胞,在目前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抗战中建设新的华南。这种任务虽然相当艰巨,但是事实上有许多条件使其很有完成可能。华南的民族意识发扬得最早,它有最优良的民族革命传统。近百年来它始终是民族的前卫,坚决的抵御着外族的侵略。华南大战即将到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战到来以前的这一段极短而珍贵的时间,将我们自己整个的身心彻底献给抗战……这一切革命的职责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能切实的执行这些,日寇必可消灭,新华南也必可在抗战中建设起来。
《新华南》半月刊开设了诸多专栏,包括“社论”“特辑”“抗战讲座”等。《新华南》创刊号的撰稿人多为中共党员或是著名进步爱国民主人士,创刊号刊登的文章,“总的倾向是通过爱国主义、进步的文字把共产党政策、战略、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出去”,用进步的观点解释国际问题、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新华南》半月刊在日军的炮火下坚持出版两年多。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由第四战区中共特支协助下取得张发奎的支持而创办的;二是编委由中共党员主持日常工作,由谭天度、李筱峰、钟远蕃等组成; 三是《新华南》半月刊所聘请的特约撰稿人如沈钧儒、胡愈之、夏衍、钟敬文等知识分子,包括了各党派进步的民主人士;四是其开办经费是通过统一战线的宣传向广大爱国进步人士募捐而来;五是刊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国际问题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文章和文艺通讯,如舒同的《晋察冀的练兵竞赛及经验》、毛泽东的《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等。
《新华南》半月刊问世以后,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行销粤、桂、湘、赣、闽和香港等地,对中共广东组织在领导抗日斗争中宣传党的主张,在思想领域团结华南人民共同抗战起了很大作用,被誉为是“华南人民团结抗日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