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的重要社交渠道,随之而来的“按键”伤人等网络暴力、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近日,平远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名誉权纠纷案,判决被告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致歉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合理维权损失。(详见《梅州日报》9月12日4版)
从事件本身来看,被告林某仅仅因为怀疑前任陈某恋爱不忠,便在抖音账号上发布侮辱谩骂视频。这种行为看似只是情绪的宣泄,实则是对他人名誉权的严重践踏。一条条恶意评论,像一把把利刃,切割着受害者的生活,让其名誉受损、身心俱疲,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秩序。
网络暴力并非个例,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生活被完全打乱;寻亲男孩刘学州遭网暴后,不堪重负选择轻生。悲剧的背后,是“按键伤人”者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对法律红线的践踏。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网络是匿名的,言论无需负责,可随意发表不实、侮辱性言论,肆意宣泄情绪。一些营销号为了流量,故意带偏舆论风向,加剧网络暴力。而网络平台对内容审核的不严谨,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
但网络绝非法外之地,《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平远县法院的判决,便是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有力回击,也给所有网络发声者敲响了警钟:“按键”若沦为伤人“暗箭”,必将引发法律“案件”。
要彻底遏制“按键伤人”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广大网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在发言前保持理性,对言论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尊重他人的名誉和隐私。网络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完善举报机制,及时处理违规信息和账号,对恶意网暴行为“零容忍”。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法律成为惩治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传播温暖、分享美好,也可能因恶意言论伤人于无形。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规范网络言行,让“按键”传递善意,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法治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暴力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