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盛华 通讯员 方静娜 杨雨峰
近日,蕉岭县人民法院收到某建筑设备公司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雷霆执行 刚正不阿”的赞誉背后,是一起通过创新执行方案破解“企业存续与债权实现”两难困局的生动实践。该法院巧妙设计“先行代偿、以资抵债、差额补偿”的一揽子执行方案,实现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与企业发展的三方共赢。
僵局
两案交织
执行陷入“两难”境地
魏某曾向晋某借款共计100万元,并约定利息,在返还本金20万元后,便未按约定支付利息。2024年9月,晋某向法院起诉。法院经依法审理,判决魏某返还晋某借款本息共计83万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调查发现被执行人魏某名下登记有一家个人独资的建筑设备公司,除此之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遂先行对该公司采取了“活封”措施。同时,经详细了解,申请执行人晋某系该公司的隐名股东。
执行干警与魏某沟通联系,魏某表示无力偿还,愿以其名下公司股份及资产折抵其对晋某的债款。
但在上述方案探讨过程中,另案债权人庄某到法院申请参与分配,此方案也因另案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搁浅。
“我不是不愿意还,实在是凑不出这么多钱来啊!”“我要求直接拍卖公司!”“这公司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我不同意拍卖!”……执行调解室里,魏某、庄某和晋某互不相让。
按照常规思路,对该建筑设备公司进行司法拍卖,是实现各方债权最直接的途径。然而,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而司法拍卖程序周期较长,存在流拍导致资产贬损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性。案件陷入僵局。
破局
创新方案
一揽子措施解连环困
执行干警决定转换思路,力求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的突破口。
“晋某既是本案最大的债权人,也是公司的隐名股东,由他来整合处置公司的股权资产,最有意愿也最有能力实现价值最大化。”执行干警在深入了解各方诉求后,一个以晋某为支点的创新执行方案逐渐成型——
第一步,小额债务先行代偿。由晋某先行垫付资金,代魏某向庄某偿还27万元欠款。此举使庄某的债权得以迅速实现,简化了后续的法律关系。
第二步,资产整体接盘和变更登记。以魏某在该公司的股份及资产向晋某履行债务,由晋某全面接手案涉公司。在晋某代偿上述款项后,魏某积极配合办理公司股权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等全部工商登记手续。由更了解公司情况的隐名股东接手,实现内部重组,保障企业经营的连续性。
第三步,公允评估与差额结算。由评估机构对魏某名下公司股权及对应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依次扣除晋某原有的83万元债权及代付给庄某的27万元欠款。若有剩余价值,则由晋某将该部分差额一次性支付给魏某。
结局
案结事了
实现“三方共赢”
“这样既保障了我们的权益,又保住了公司。”这个和解方案,获得了三方的一致认可和积极响应。在法院的监督和指导下,各方迅速签订了执行和解协议。
至此,两起关联执行案件得以圆满执结,该建筑设备公司也避免了因强制拍卖而分崩离析的命运。
“这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简单地评估拍卖,难以全面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降价、流拍的可能性极大,即便成交也存在无法平稳接管的风险。”回忆起案件的执行过程,执行干警表示:“一家有希望的企业,几十个家庭的生计,不能因为机械司法而毁于一旦。”
蕉岭法院执行局局长刘明指出,对晋某而言,这不仅实现了债权,也获得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对另案申请人庄某而言,其债权在短期内得到了全额清偿,效率远超预期;对被执行人魏某而言,不仅一次性解决了两笔大额债务,避免了被列入失信名单的风险,也在资产公允评估后获得差额补偿,其合法权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样操作下来,可以说是‘两难变三赢’了!”刘明表示。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走出了债务阴霾,车间里机器轰鸣,正忙碌有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