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梓灵(梅江区北实双语学校806班)
那片银杏叶至今仍夹在我的课本里,叶脉已变得极脆,仿佛一触即碎,可每当指尖轻抚过它波浪状的边缘,我总能想起叶老师指尖的温度,以及她如何将一整个秋天,夹进了我贫瘠的作文本里。
刚上初一那会儿,我陷入了深深的“作文困境”。每每写记叙文,都如挤牙膏般艰难,字字句句皆是拼凑。用的无非是“雨夜送伞”“生病照顾”这类俗套情节,连自己读来都觉生硬。一次作文课,题目是《那一刻×××》。我咬着笔杆怔怔出神,直到下课铃响,稿纸上仍只有潦草两段,开头几句更是支离破碎。
叶老师批阅时并未批评,反而用红笔细细圈出仅有的几个生动用词,在旁边批注:“这里很有感觉。”放学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厚厚的树叶标本,轻轻翻开,一片金黄的银杏叶静静地躺在泛白的纸页间。“这是去年秋天落在教案上的。”她说,“那天风很大,它就这样翩然而至。我突然觉得,是秋风把整个秋天递到了我手里——这就是我的‘那一刻’。”
她又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手缝的小太阳玩偶,针脚细密,笑容憨拙。“这是上一届学生送的,他说我的课堂像太阳。”说着她微微一笑,眼角漾起细纹,“你看,写作从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生活给予我们的光,用文字重新点亮。”
我忽然怔住了。那些被我忽略的日常碎片——清晨洒进教室的第一缕阳光、同桌悄悄递来的橡皮、流浪猫在纸箱里安睡的模样——原来都藏着诗的种子。叶老师不曾教我套路技巧,却让我明白: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灵魂与生活碰撞时迸发的火花。
从那以后,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世界。雨天走廊的潮湿气息、运动会后汗水咸涩的味道、母亲晚自习接我时被路灯拉长的身影……都被我悄悄收进文字的行囊。叶老师每次批改都会留下大段评语,有时是共鸣,有时是启发,总在文末画一个小太阳,旁边写着:“这里亮了。”
时光流转,那片银杏叶已成为我心中的书签,标记着一段被点亮的时光。她让我们懂得:语文从来不止于课本的方寸之间,它藏在每一片落叶的纹理里,每一句关怀的余温里,每一次心弦的颤动里。
如今回首才真正明白,叶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作文之法,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哲学。她带我们穿越文字的森林,最终抵达的是生活的本质——那些平凡琐碎里的光芒,需要用心捕捉,用爱铭记,方能化作纸页上永不褪色的温暖。
(指导老师:叶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