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共享单车“夺命锁”隐患刻不容缓
日期:09-12
林勉/图
■ 孔德淇
骑行途中,共享单车竟“自行刹车”、锁死车轮。近日,多地市民接连遭遇这样的“惊魂一刻”,涉及多家平台。这些被网友称为“夺命锁”的安全隐患,让公共出行蒙上一层阴影。
车辆行驶中突然落锁,危险远超想象。主干道上车水马龙,毫无征兆的车轮“抱死”会瞬间将人甩飞,后方车辆因距离过近难以避及,易让轻微事故酿成严重车祸。在人流量较小的非机动车道,骑行者也会因车轮锁死失去平衡,轻则擦伤,重则被甩飞,引发二次伤害。
面对事故与质疑,相关平台回应难以服众。一方面坚称后台无骑行中落锁记录,将事故原因归结为“链条故障”;另一方面又承认车辆具备远程落锁功能,用户超区骑行、违规停放或忘记锁车,系统便会远程锁车。如此矛盾的说法,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在刻意避责。
退一步讲,即便部分事故“链条故障”属实,也暴露了平台在车辆运维上的严重失职。共享单车日服务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用户,其安全关乎公众生命安全,定期检修是平台基本义务。但不少平台为抢占市场,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车辆投放与推广上,大幅压缩运维成本,部分城市的共享单车长期“无人维护”。这种“重投放、轻运维”模式,实则是将安全责任转嫁给用户,让骑行者为平台安全漏洞“买单”,违背了公共服务基本准则。
从技术层面看,共享单车远程锁车依赖智能锁、物联网模块与云端系统协同。实际运行中,通信链路过载、定位漂移,或智能锁主板、电机、通信模块故障,都可能导致车辆在骑行中突然落锁。这些风险并非不可控,平台只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定期检测机制、优化指令逻辑,就能降低故障概率。遗憾的是,多数平台长期忽视技术安全投入,让潜在风险变成真实事故。
更值得警惕的是,信息不对称让用户处于绝对弱势。平台掌握着系统后台数据,拥有事故原因的“最终解释权”,用户即使怀疑是远程落锁所致,也难获证据追责,合法权益无从保障。
共享单车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科技赋能便捷出行,而便捷的前提永远是安全,解决“夺命锁”隐患刻不容缓。对平台而言,当务之急是放下侥幸,重点排查漏洞,及时淘汰故障车,同时优化远程锁车逻辑,增设“骑行状态识别”功能,严禁向行驶中车辆发送锁车指令。监管部门更需主动破局,尽快出台共享单车安全运营技术规范,通过明确远程锁车安全标准,要求平台必须具备“防误锁”技术,并规定运维频率与标准,填补“监管空白”。交通运输部门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抽检各平台车辆安全,公开结果让用户知晓品牌安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