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手术室里的“冷” 其实是一门暖科学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8: 健康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开手术室那道自动门,很多人都会先打一个寒战:空调凉飕飕、金属亮晃晃、无影灯白得晃眼,难怪大家的第一句话常是“好冷!”这份“冷”并非粗心,而是医学团队为守护生命特意计算出的“安全温度”。

为什么手术室一定要冷

一是“冷”净化抑制细菌。手术室采用层流净化系统,天花板持续向下吹送洁净空气,再沿两侧墙角把灰尘、细菌统统带走。空气流动越快,温度就越低,抑制细菌生存。二是医生需要“冷”环境。一台手术可能持续数小时,医生层层穿戴,刷手衣、手术衣、无菌手套、口罩、护目镜……如果室温高,医生汗流浃背可能污染手术区域,增加感染风险。三是让精密仪器“冷静”运行。电刀、监护仪、麻醉机都是高精密设备,过热会报警罢工,低温能让仪器器械性能更稳定。所以,21℃至25℃、湿度40%至60%,是手术室的“黄金指标”。

病人为什么感觉更冷

一是心里先打“冷颤”。陌生环境、紧张情绪,会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自然觉得冷。二是术前禁食“空着肚子”。手术通常要术前2小时禁饮、6小时禁食,空腹状态下血糖降低,身体产热减少,对低温更敏感。三是麻醉让身体“断电”。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四肢血管扩张,体温随之下降。四是输液、冲洗“冷稀释”。术中大量输入室温液体,或腹腔用低于体温的生理盐水冲洗,都会带走热量。

体温太低有什么危险

当人体核心体温低于36℃,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它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切口感染率增加2至3倍;凝血功能变差,术中出血量增多;麻醉代谢减慢,术后醒得慢;严重时还会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保温和消毒、止血一样,是手术安全的“规定动作”。

如何把“冷”加温成“暖”

一是术前提前“预热”。手术当天,护士会提醒家属为患者准备棉袜、保暖背心。接入手术室途中,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不让一丝风钻空子。二是专用“暖宝宝”上场。手术床上先铺好加温毯,温度恒定在38℃左右,既安全又舒适。三是液体先“泡澡”。输液、冲洗用的生理盐水、药物溶液都要先放进37℃恒温箱“泡个热水澡”,输进体内不再冰凉。四是实时监测体温。使用一次性体温探头,持续监测鼻咽或耳道温度,一旦低于36.2℃,立即调高加温毯温度、提高室温、加盖保温被。五是“人情味”安抚。有的剖宫产产妇比较紧张,感觉“冷”直打哆嗦,护士会轻轻握住她的手,柔声告诉她:“别害怕,宝宝一会儿就能听见妈妈的心跳了。”一句温馨的话语,寒战慢慢平息,保持正常体温进行手术。六是手术后继续保暖。麻醉复苏室依旧保持25℃左右,护士会用预热的棉被包裹患者轻轻转运回病房。家人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干净保暖衣物,协助护士继续为亲人“加温”。

给手术患者的温馨提示

一是提前沟通。如果你有畏寒、甲亢、低体重等特殊情况,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和护士,他们会为你量身定制保温方案。二是穿对衣服。手术当天穿宽松保暖的棉质内衣,方便穿脱又吸汗;记得把袜子也穿好,脚丫暖了,全身就不容易冷。三是放松心情。紧张会让体温“雪上加霜”。不妨在等候区听首喜欢的歌,或做几次深呼吸,放松自己。

医学的“冷”与“暖”,在手术室里并不矛盾。前者是科学计算的严谨,后者是人文关怀的温度。那看似冰冷的空气里,其实流淌着炽热的爱与守护。愿每一位走进手术室的患者,都能在“冷”环境中感受到最“暖”的安心。

(谢秋云 梅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