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丰顺民间故事二则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7: 客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徐锐兵

碰到“转角圩”

丰顺汤坑自清顺治二年(1645)农历三月廿九日开圩市,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沿袭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日的习惯(丰良圩日逢农历二、五、八日,留隍圩日逢农历一、四、七日)。每个月的初三圩日间隔时间有三四天不等,十三日、廿三日圩日则相差4天。汤坑人把相差4天的圩日称“转角圩”。

话说有一老汉,有一日到汤坑赴圩,把自产的番薯挑到市场卖,找个好位置把东西放下来,看见市场周边还没有人摆卖,心想这次来早了。等到10时许,仍没有人来市场买卖,心中不免纳闷起来,便问过路一年轻人,今天是什么日子?后生哥回答是农历十二日。老汉叹了一声:唉!碰到“转角圩”。

当年,农民家中大多无日历本,一般只买一本兴宁罗家通书来看日子,出现记错日子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此事被人讲出去后,大家觉得很搞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后,丰顺三汤片一带的群众,把做事懵懵懂懂而产生的非正常现象,用碰到“转角圩”来形容比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品丰富了,流通加快了,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每天的商品交易量,已经远超以前的圩日,可谓天天都是圩日。有关部门顺应时代发展,适时发文终止圩日交易形式。几百年的民间交易习惯戛然而止,圩日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罗叔婆看病“无找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汤西石湖村有个民间医生罗叔婆,她行医的医术在丰顺汤坑一带是相当出名的,尤其擅长儿科。人家小孩吐泻、发烧、哭啼等症状,一时医治无效果的,都说给罗叔婆摸一摸就会好。其半神半医的治疗方法,开出的药方,也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又敬佩又不敢得罪,称她为神医。本县的丰良、留隍,邻县的揭阳、揭西、五华等地,都有病人慕名前来求医。

话说有一个揭阳的女病人,由她老公用自行车载至诊所。排队轮到她后,罗叔婆为她把脉开药方,当药拣好后,女病人的老公也没问要多少钱,便从裤袋里掏出一张十元人民币递给罗叔婆,罗叔婆随手将钱“刷”入抽屉,接着为下一个病人把脉开药方。等过两个病人后,该男子用提醒的口吻说:“我刚才拿的是十块钱。”罗叔婆应一声:“吾知得。”继续为病人把脉开药方,又看了两三个病人。因要返回揭阳路程较远,该男子心情显得有点不耐烦,再次提醒罗叔婆:“我刚才拿的是十块钱。”罗叔婆不紧不慢地又应了一声:“吾知得。”

丰顺三汤片一带前去就诊的病人都知道,罗叔婆看病(收钱)无找介。病人拿多拿少,从无计较,无钱的不拿也好,一般的就拿五角、一元。此时,等待就诊的一当地妇女对该男子说:“罗叔婆看病(收钱)从来都无找介,你可以转(回去)了!”

该男子听后,心里有一股惜钱的隐痛,但又不敢当面说出来,于是,悻悻地载着妻子回家了。

20世纪70年代,10块钱相当于新工人半个月的工资。这无意间多付出9块钱,在那个年代,谁不“着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