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兴
木匠师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是乡村里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
那个年代干木匠活的,收入稳定,象征性交点管理费给生产队,常年不用下田干农活。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人多自然家具就不够用,只有请木匠师傅来家里做衣橱、床铺等物件,所以木匠师傅收入不成问题。木匠师傅比较容易娶老婆,年轻的师傅在东家的时间待久了,青年男女之间自然日久生情,往往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来我们村做木匠的年轻师傅或徒弟,几乎都娶了东家的女儿或者是邻居家的妹子。赚东家的钱,娶东家的妹子,在那个年代确实是双赢的职业。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20世纪初乃至更远的时间里,人们的家具、生活用具大多都是靠乡村木匠手工打造。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请过木匠师傅做家具,用工时间长短,往往看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要是村里人丁兴旺或遇到东家儿子多的,木匠师傅往往驻扎的时间较长,在一个家庭里干几个月是常有的事。
干木匠活要懂得选木料。“桑木扁担梨木案,椿木门扇蛀不烂。”什么样的木料做什么样的家具,木匠心里最清楚。所谓“因材施工,照木下线”,是师傅言传身教传下来的真经,因此乡间一直有“歪木头端木匠”的俗语。
乡村木匠也分类,有干粗糙活儿的,有专门做细嫩活儿的。也许除了被尊为祖师爷的鲁班外,很少有木匠师傅什么活都干。比如有雕刻师傅,专事雕梁画栋或雕床铺橱柜,这是民间纯手工艺的活,属做嫩活的师傅。有些木匠只伐树木拉锯解板提供原材料,有些师傅只跟建房工班做金字架、房梁之类的或加工各类门窗,有些木匠师傅专门做家具,按需定制,东家管饭管住,管工资就行。
过去的木匠师傅技术较全面,不但要懂得刨、凿、斧、锛、锯、钻、胶,还要雕、刻、旋、切、砍、削、楔。最关键的是眼睛要看得准、下手要拿得稳,用最少的料干出让主人最满意的活儿。“三年学徒,五年半桶水,七年才能成师傅”。仅“刮、砍、凿、剌”四项基本功就得三年历练以上。合缝、凿卯、扎楔是木匠活路的三大难关。技术好的木匠将两块木板粘在一起浑然一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仍完好如初。手艺好的木匠做活从不用钉子,只要卯凿合适,一套就严实牢靠,永不变形。如果做桌椅的腿,还要在套好的卯中扎几个木楔。扎木楔时必须粘上胶往卯中塞。这样扎出的楔才结实耐用,即使摇动家具时,木楔也不会松动。
如今的房梁、门窗和所有的家具很少去合缝、凿卯和扎楔。有胶合板、实木板、刨花板、塑钢、铝合金等新材料替代。尤其是现代化工具,比如电锯电刨和电脑控制技术的广泛使用,用多大就裁多大,大大减少了合缝的工序。套木卯或镶木腿只用几个铁钉或者螺丝钉就行了,基本没有人愿意去费时费力地凿卯、套榫、扎楔。正因如此,现在的木制家具,多为组合家具,不能轻易挪动,用不了几年就裂缝断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变革,鸡公车、板车、架子车和木船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小车堂而皇之进入寻常百姓家,打车造船的木匠们基本没有了市场。框架结构的楼房代替了土木结构的楼房后,盖土坯房的木匠早就靠着南墙晒太阳——歇菜了。当年那些乡村老木匠和他们精湛的手艺随着行当的失宠而渐渐失传,特别是匠人们那在木料上镂刻与雕凿各种花鸟图案、祥禽瑞兽、人物传说的看家本领,也随着时光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乡村木匠师傅,如今大多都进入晚年,唯有夕阳的余晖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