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训成功举办。本次培训联合嘉应学院发起志愿者征集,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携手共建自然教育志愿者培养体系,将为粤东地区自然教育注入新活力。
作为粤东地区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域,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4%,有维管束植物1259种和野生动物416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种群规模居全省前列。此次培训招募20名志愿者,包括15名嘉应学院师生和5名保护区工作人员,系统讲解生态知识、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及户外安全管理技能。理论培训阶段,志愿者通过系统讲解掌握自然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模拟讲解训练提升互动教学能力。实践活动环节转移至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一场名为“桫椤保护者·穿越时空保护国家珍稀植物”的自然教育活动。志愿者各自分工,参与扮演“植物破坏星人”“未来科学家”“树精灵”等角色,引导儿童们以“桫椤守护者”身份,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桫椤时代,挑战破解桫椤三大秘密,共同拯救桫椤族群。这种“体验式学习”实践,将角色扮演、解谜探索和科学知识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传递由单向灌输变为主动探寻,使抽象生态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
“这是保护区首次与高校联合开展志愿者系统培训。”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构建了完整的志愿者成长机制。志愿者在这次培训后均获得结业证书,其中还有6人获颁优秀志愿者证书,并被纳入保护区志愿者人才库。嘉应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保护区实地场景,可探索出更可持续的自然教育发展路径。
据悉,今年以来,蕉岭长潭保护区持续创新自然教育形式,先后推出“探索地理奥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青山共赋·碧水童音”小小生态讲解员活动与“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自然教育课程等,通过生态地理研究、绘画、诗歌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此次与高校合作,将有效推动保护区从单一科普向系统化人才培养转型。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不断建立健全志愿者体系,探索形成固定志愿者培训机制,积极开发多样自然教育课程,推动自然教育专业化发展,繁荣发展生态文化,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杨乔颖 杨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