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稀”酸奶爆火,背后问题亟待厘清
日期:09-10
■ 余明辉
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火出圈的一个现制酸奶品牌开到了郑州。其之所以爆火,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喝了后“窜稀”。这在食品行业绝对“遥遥领先”,因为很少有人会期待吃完一款食品后在厕所蹲到腿麻,但它做到了。45元一杯的定价,品牌宣称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一种近乎“黑红”的方式出圈。
这场看似荒诞的消费热潮背后,藏着产品安全、营销伦理与监管边界的多重考题,更折射出现制酸奶市场的乱象,亟待厘清。
先看产品本身的安全硬伤。媒体记者实测该品牌“高阶版小蛮腰”酸奶,饮用2小时肠胃蠕动加剧,4小时内如厕4次;配料表显示其含100亿B420菌,而成年人每日所需益生菌仅10亿至50亿,若按品牌此前宣称的“Buff畅系列含5000亿益生菌”计算,超标更是达百倍。专家明确,过量益生菌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菌群失衡、腹泻,膳食纤维过量还会导致肠道水分吸收异常,尤其对肠胃弱人群风险更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该品牌首次触碰安全与宣传红线。2021年,其因宣称“藻蓝蛋白酸奶对抗炎症、延缓衰老”违反《广告法》,被罚款6万元;2024年,又因推出暗示“壮阳”的酸奶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此次“窜稀”酸奶虽标注“肠胃弱者慎食”,却未明确告知“益生菌超标百倍”的核心风险。这种“提示避重就轻”的操作,置消费者安全于不顾。
再看营销套路,精准踩中了消费者的焦虑,也钻了法规的空子。该品牌深谙“健康营销”的门道,不直接宣称“减肥”,却在社交平台引导消费者分享“喝完排了吗”“越拉越瘦”的体验;不标注“保健品功效”,却通过添加“B420 菌”“膳食纤维”等成分,暗示“肠道健康”“身材管理”作用。这种“隐性营销”,既规避了《广告法》对食品宣传功效的禁止性规定,又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瘦身”的迫切需求。
更荒诞的是,排泄竟成了“娱乐化体验”——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厕所打卡”,未腹泻者反而失望。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被品牌精准捕捉:与其说卖酸奶,不如说卖“猎奇感”与“心理安慰”。
乱象背后,监管的“滞后性”显而易见。该品牌多次因虚假宣传被罚,却仍能换个“卖点”继续违规,说明现有监管仍有漏洞。一方面,现制酸奶行业缺乏明确的益生菌、膳食纤维添加标准,商家可随意标注而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另一方面,对“隐性营销”的界定与处罚力度不足,导致商家“屡罚屡犯”。
“窜稀”酸奶的爆火,是一堂生动的市场警示课:企业需守食品安全底线,监管要明确现制食品标准与宣传边界,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健康噱头,唯有各方发力,才能让健康食品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