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程成
铿锵正步背后的是大国智慧与柔情。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中国九三阅兵以精准如钟表般的节奏和震撼世界的装备阵列,向全球展示着何谓真正的大国风范。
当长安街正步声响起,历史回响与未来承诺在此交融。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名军属和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愿以多重视角解读这场凝聚民族精神的世纪盛典。
第一重:媒体之眼
——阅兵盛典里的国家叙事
“阅兵是国家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镜像。”从专业视角看,九三阅兵堪称这三者的巅峰呈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此次阅兵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展现出中国军工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实力。45个方队梯队的精确调度,受阅官兵们的默契配合,数百装备的井然有序,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大国的治理能力。每个装备方队通过天安门的时间精确到0.01秒,徒步方队的步幅严格控制在75厘米。与其他“五常”国阅兵场上的各种插曲相比,中国九三阅兵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气象——这是秩序与力量的完美融合,是传统与创新的交相辉映。
第二重:军属视角
——铿锵步伐后的默默守候
在受阅官兵坚毅的面庞上,无数军属看到了自家军人的影子。虽然并非每位军人都有机会走上长安街,但同样的军装承载着同样的担当。训练场上,官兵们进行长达数月的封闭训练,每天重复成千上万次同样的动作。有战士坦言:“踢正步踢坏了好几双鞋,但能走过天安门,一切都值了。”这种付出,军属最能体会。当方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无数军属在屏幕前热泪盈眶。军人守护国,军属守护家;军人们枕戈待旦,军属们“一家不圆万家圆”。一个个军人和军属共同用青春年华和默默奉献筑起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重:文艺解读
——铁血流光中的美学盛宴
九三阅兵不仅是军事展示,更是一场视觉艺术的精品呈现。装备的迷彩涂装既满足实战需求,又充满设计美感;导弹车的流线型外观,展现出工业美学的极致追求。空中梯队出场时,战机以蓝天为幕,用彩烟作画;无人机集群精准变换队形,犹如在空中跳起芭蕾。这些画面完美诠释了“刚柔并济”的美学理念。有评论家指出,中国阅兵展现的是一种自信而克制的力量之美——让人感受到安全而非恐惧,震撼而非威慑。这种独特的审美表达,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第四重:铭记历史
——时间选择上有深意在焉
“九三”这个日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完成正式投降签字仪式。次日(9月3日),中国政府宣布举国同庆,放假一天,悬旗三天。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正式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曾有历史学者指出,这个日期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宣言:历史不容篡改,和平必须捍卫。正如一位受阅“兵王”所说:“这些装备不是为了阅兵而造的,这是打仗的装备。我们可以从演训场开到现在的阅兵场,也可以随时一声令下,从阅兵场开向战场。”“知战,善战,方能止战。”中国通过展示国防实力,向世界传递了维护和平的决心和能力。无论是武器的迭代,还是日期的选择,都是一次融合了历史实力与决心的国家级外交宣言:我们不再负责解释,我们只负责展示,用实力和行动重构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
第五重:全球意义
——维护秩序时的中国担当
80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处于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地区冲突频发,武装冲突升温,一些国家试图否定二战历史或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在西方主流叙事中,二战历史往往只聚焦于欧洲战场,东方战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长期被低估甚至忽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估计有3500万人伤亡。中国人民14年的抗战以及作出的巨大牺牲,开辟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方战场,为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九三阅兵不仅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更向世界郑重宣誓: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长安街上的正步声渐渐远去,但阅兵带来的震撼与思考仍在延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80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生产供应链,数字经济全球领先,整体经济总量正快速逼近世界第一,用综合国力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并一直致力于带动更多国家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世界还会有更多国家更加坚定地与中国站在一起。
大国底气,既在中国军人坚毅的目光中,也在每个国人自豪的心跳里。阅兵场上的每一个正步都是我们敲响在世界舞台上的回音。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渲染仇恨,但也绝不会忘却历史;我们有强悍的军事实力,但我们永远渴望和平发展。祖国母亲有实力瓦解旧霸权体系,重塑全球新秩序;从军事到产业,都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新的方案,合作共赢,为整个人类共同的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