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故名“白露”。正所谓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节气到来,气温渐凉。白天阳光尚热,然太阳归山后,夜间便觉丝丝凉意。
由于早晚温度降低,天气慢慢转凉,起居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早睡早起
白露时节,日常起居应当注意收敛阳气,养护阴气。“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宜早入睡,使阳气收敛、阴气渐生;早晨鸡鸣即起,使阳气舒张。调整合理的起居时间,顺应自然。
2、适当受冻
入秋之初,白露之前,人体阳气仍充斥于外,可“春捂秋冻”,不必急于加衣。适当受冻,可使腠理渐合,阳气慢慢收敛于内,从而让人体平缓适应寒冷。而白露之后,草木渐凋,早晚皆凉,此时必须及时添衣加被,以防受寒,不必再拘泥于“秋冻”。
3、谨防秋燥
从白露起,典型的秋季气候开始了,也就是“秋主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加湿器来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时最好添加纯净水;还可以在室内适当多栽种一些花草。
秋季是人体气血由表入里的季节,在日常的饮食调理养生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养阴润燥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白露前后饮食应注重养阴。因秋日燥邪较盛,容易损伤津液,宜多吃生津养液、滋阴润肺之品,可缓解秋燥。黑芝麻、核桃、杏仁、蜂蜜、银耳等食物均可滋阴养阴。还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药食两用之品,如麦冬、沙参、西洋参、太子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2)省辛增酸
秋季,在五脏应肺,属金。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曰:“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饮食上应减辛增酸,以养护肝气。酸以养肝,助筋补血,常见的酸味之品有乌梅、山楂、白芍、五味子等。
(3)少凉多温
白露时节,由于气候转凉,此时不宜摄入过多寒凉食物,此时可以适当“贴秋膘”,多吃温性食物,如乌鸡、鱼、虾、瘦肉等。不可食用燥热之品,以免伤阴化火。
最后,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经过夏季的“长”开始“收”,为冬季的“藏”做准备。秋季养生在情志上应培养乐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多与朋友进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郁;也可以通过秋游、登山等活动,观赏秋景,使心境安宁、神气收敛,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