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钧质楼变身五星民宿纪事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8: 客家       上一篇    下一篇

钧质楼新貌 新建钧质楼民宿 ▲修复前的钧质楼 ▲修复中的钧质楼

●温亮兴

钧质楼坐落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落成于1943年,是旅泰华侨熊钧康、熊质康兄弟合建的大宅。这是一座五开间两堂两横两层走马楼式客家传统风貌民居,它的左侧另建有一列两层高的副楼,副楼与主楼间的正立面由数间功能房和侧向门楼相连,背立面则以围墙与主楼贯通。整座建筑主体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73平方米。

2017年初识的钧质楼,历经租赁、改造、试业至开业,至今已逾八载。这座曾寂寂无名的老宅,如今蝶变为梅州知名的五星民宿。2020年底,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回到围屋》中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讲述我们团队修缮改造钧质楼的故事。作为项目主导者与亲历者,往昔种种仍历历在目。

● 一位“老宅愚公”——房东熊叔

若非熊叔主动寻来,我断不会与钧质楼活化项目结缘。缘分总在不经意间降临——彼时我们团队打造的玉庭楼创客空间正备受瞩目,修缮活化的成功引发广泛关注,资源与声誉纷至沓来。听闻我们在玉庭楼的成果,熊叔辗转寻至就开门见山:“我家有座老屋叫钧质楼,保存得还不错,您有空不妨去看看,位置可好了!”他盛赞玉庭楼的活化成果,坦言钧质楼也亟待新生。原来,这座老宅由他母亲亲自督建。

他是家中唯一从未离开老宅的子女,自出生起便在此成长生活,数十载守护至今。据他描述,钧质楼建成时属半成品,夯土墙没有粉刷,周边村民称老宅为“黄屋”,因为没有粉刷的老宅是土黄色的夯土墙,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熊叔家族才粉刷了外墙,2000年前后才开挖完成老宅前面的风水塘。熊叔子女后辈皆无接手意愿,年岁渐长的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让老宅以活化利用的方式代代传承。只是彼时我们已投入巨大,实在无力承接新项目,只得委婉推却:“待有合适人选,定为您推荐。”

此后近一年,熊叔每隔半月便致电问候;若我人在玉庭楼,他定要来办公室坐坐,泡壶茶、拉家常,有时带亲友,有时携子孙,兄弟姐妹、亲戚晚辈都被他动员来观摩。他对老宅的感情炽热如焰,反复诉说着活化愿景。这般执着终是打动了我——若不帮他圆梦,实在不忍看他失望。

将熊叔引荐给搭档张总,成为项目启动的关键。张总是梅州水电工程界资深企业家,亦是收藏界名人。因在玉庭楼联合举办高规格梅州藏品展结识,后又成了同小区邻居,一来二去便成了挚友。张总本就有活化老宅的情结,实地考察钧质楼后兴趣浓厚,表示条件合适愿参与。我趁机提议拉上几位朋友共同开发,彼时我并未打算直接参与,张总却劝我:“不如先试试,就做一层楼,投资压力小些。”而熊叔在签租赁协议前明确表态:“必须温总参与才出租。”就这样,我被推到了项目核心。

最终促使我全情投入的,是熊叔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他在自家新房旁仍坚持住老宅,用人气滋养着老建筑;他怕后辈断了与老宅的情感联结,一点一滴消磨着我的犹豫。这份“愚公”般的坚守,终是让我决定加入。

● 一车老木料的乡愁

2017年初,我们与熊叔代表的熊氏家族签下租赁协议,钧质楼活化工程正式启动。但最初半年,团队对功能定位尚不明晰,工程迟迟未动工。

恰在此时,江西赣南老家正轰轰烈烈推进新农村建设,无人居住的家族老宅成了拆除目标。父母早在2004年便随我迁居梅州,那座承载着我童年与青春记忆的老宅,即将消失在推土机下。乡愁的载体没了,我虽无奈,却也只能接受现实。好在钧质楼活化正需要老木料,我便特意叮嘱拆房时绝不能用机械野蛮施工,花重金请专业人员小心翼翼拆下所有可用木料,分类打包后,让开集装箱货车的初中同学运到梅州。从经济成本算,这并不划算——同样价钱,在本地能买两倍不止的老木料。但当满载老木料的货车驶入梅州时,我眼眶湿润了:老宅将以另一种方式在他乡重生,日久他乡即故乡啊!

我将这车满载乡愁的老木料悉数捐给项目,看着它们重焕生机,心中的遗憾终被它的重生而得以慰藉。

● 一个来自老家的灵感——飘窗

我们将钧质楼定位为精品民宿。景区民宿多有观景飘窗或落地窗,而作为民国时期的客家传统民居,钧质楼原有的小窗难以满足观景与休闲需求,设计一款兼顾现代功能与传统风貌的飘窗迫在眉睫。

老家拆房时,我注意到老宅里的“坐搭”(江西石城方言)。这是当地传统建筑特有的木质窗式,既是窗户又是座椅——因夯土墙厚实,“坐搭”的窗台可坐人,上半部可开合通风采光,与现代飘窗功能几乎一致,只是材质为原木而非铝合金玻璃。受此启发,我设计出了如今的钧质楼木框飘窗。

飘窗木框取材6公分厚的老门板,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宽1.8米、高1.6米、深70公分。外侧开槽嵌入中空钢化玻璃,既保证密封性又保留通透感。但改造并非易事:原窗太小,扩展需拆除部分夯土承重墙,稍有不慎便会影响结构安全。我们请来结构专家,制定“拆一补一”方案:先放线定位,拆除旧窗与多余墙体后立即加固;不用大锤蛮拆,而是用专用切割设备精准作业;加固时先预制钢结构窗框,墙体拆除清运后立即安装,再用混凝土砂浆填充。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安装木框、嵌入玻璃。改造后的飘窗既稳固又美观,采光观景效果极佳,广受好评。

● 一场工地上的婚礼

2018年8月的一天,熊叔找到我:“工程得抓紧,我广州的侄子国庆要回来在老屋办婚礼。”我当时觉得不现实:“工程哪能那么快?”他却说:“那婚礼就摆到工地!”我只当此是玩笑。

谁也没想到,这场婚礼真的在工地上演了。新人是熊叔四哥的儿子——四哥曾是嘉应学院副校长,温文尔雅;儿子在广州工作,准儿媳是土生土长的广州姑娘。选择老宅结婚,既是纪念,更是家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国庆节前三天,工地仍在收尾,虽凌乱却未停工。我们配合熊叔家族清理整顿:打扫卫生、清洗地面,将工具材料分类归库,整理杂乱线路;国庆节前一天深夜,挂彩带、贴双喜,电工装临时照明——因工地尚未通水通电,这场婚礼的场地布置持续到凌晨。

据说国庆节当天清晨八点,新人在上厅行传统礼仪:燃香点烛,敬拜天地,以三牲、茶酒、糖果、纸宝供奉,祈求平安;再供奉祖先,宣告新婚,祈求庇佑。仪式在辰时前完成。上午十一点迎宾,亲朋好友纷至沓来。许多人早听说老宅要改做民宿,却没想到会在工地见证婚礼——当时央视纪录片《回到围屋》正在拍摄,导演得知后特意派团队记录我们团队成员与新人敬酒的画面,最终成了纪录片的珍贵镜头。

此后多年,人们总会说起:“钧质楼的工地上,办过一场特别的婚礼。”我们何其有幸,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 一个东南亚风格的餐厅

提起钧质楼,许多本地朋友第一反应是“巴厘之夜”餐厅。民宿住客多为外地人,餐厅却成了本地人的“打卡地”,倒也应了“反差萌”的趣味。

餐厅由合伙人老邓经营。老邓本是施工负责人梁志龙引进的项目伙伴,地道梅县人,曾在深圳做旅游,后在印尼巴厘岛开公司,常往返两地。民宿里的东南亚装饰品——大堂前台上方老气灯、横屋公共空间的板根雕、化胎上的椰子木凉亭、船型套房等,皆是老邓从巴厘岛等地淘回的。钧质楼本是泰侨所建,配东南亚元素再合适不过。

最初钧质楼并无独立餐厅,试运营时,南边客房住客常投诉“有鸡屎味”,我们调查发现隔壁废弃院子养了鸡鸭。协调租下院子后,它空置了许久——直到老邓决定“落叶归根”。

60后的老邓,孩子参加工作后便想回梅州享清福。参与民宿项目后,他总琢磨“得干点事”,何况那年深圳生意清淡,他果断结束巴厘岛业务,仅保留深圳基础运营。听说深圳有优质呼伦贝尔羊肉渠道,他敏锐嗅到商机,拉上伙伴进军餐饮——租下的院子交通便利、停车方便、独门独院,与民宿配套又可独立运营,房租实惠、拓展空间大,“巴厘之夜”餐厅就此落地。

餐厅以工业风为基调,装修“能省则省”,但设备采购力求高端;食材把控直接决定档次,老邓亲自从巴厘岛采购的装饰品,更添异域风情。如今的“巴厘之夜”,有木亭、树屋、膜结构房、求爱台、小舞台,更有老邓作为马拉松爱好者的纪念章展示区;他爱折腾,玩抖音和视频号,如今的他成了网红;餐厅临街一侧设木质门楼,颇具巴厘岛风情,门外草坪可办小型户外活动,夜晚酒吧烧烤,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尾声:以上,不过是我参与钧质楼修缮活化的小部分故事。若要全盘托出,还有太多“一”字头的细节——一次艰难的木雕修复、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瞬间……待时机成熟,再与诸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