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理所当然” 遮住身边的爱
日期:09-03
●丘晓锋
早上,踏进办公室没多久,就听到一位女班主任在那吐槽:周末自己在家正陪着小孩玩耍,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一位科任老师打电话来说自己班里一位学生身体不舒服,她把学生送到校医室了。自己立马从家里赶到校医室,在那里陪了几个小时直到学生安全返回宿舍。昨晚学生拿了小礼物感谢那位科任老师,身为班主任、平时付出最多心血的自己却没有收到只言片语的感谢。
“学生感谢那个科任老师是应该的,我不是说学生也要那样感谢我,可对我说声‘谢谢’就这么难吗?我的付出就这么毫无意义吗?”女班主任的连连感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学生在学校对爱的感知和表达方式,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不禁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碗馄饨》,故事大致是:一个和妈妈吵了架跑出家门的小女孩,在外走了很长时间,饿了,来到面摊前却发现自己忘了带钱。于是,面摊的主人——一个和蔼的老婆婆给了她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感激不尽。老奶奶教育她,自己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她吃,她就这么感激,那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为什么不感激她?小女孩如梦初醒。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会对别人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师长的关心疼爱视而不见?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四个字里——理所当然!心理学中有个“贝勃定律”,指的是当人们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再次受到相同刺激时所引起的关注和反应会大打折扣。就像有人每天给你一个馒头,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这很正常,觉得那个人理所当然要每天给你,但是当有一天突然有人给你一块蛋糕,你就会觉得这人真是个大好人。
细细品来,确实如此,早上看早读,课间谈话,晚修辅导,班主任一天细碎的付出如空气般包裹着学生,却因太习以为常而被视而不见;煮好饭菜,洗好衣服,反复叮嘱,家长一天的辛劳好似阳光被云层遮蔽,并非不存在,只是没被看见,正常得好像没有了“存在感”。而他人的帮助,因为带着“偶然”的新鲜感,反而更容易在记忆里留下清晰的印记。不是孩子不懂爱,不会爱,是习惯让他们忘了去看见,去感受,去表达。
于是,看见爱,感受爱,表达爱就成了解锁的密钥。
作为科任老师,在课堂上,有时我会和学生聊聊“班主任的一天”,告诉他们,早上班主任要几点到校,做些什么,课间又要处理哪些班级事务,晚修又要干些什么,甚至如何跟家长联系,做好家校沟通等等,让他们明白班主任的辛劳,珍惜这些额外的陪伴也是“宝贵的付出”。在家里,家长也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洗碗、拖地,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中一员,有责任有义务把小家维护好,进而明白那么多的“习以为常”,都是家人在背后用心维护,不是凭空而来。
同时,还要给爱“留痕”。班级可以有个“班级记事本”,家里可以有个“温馨时刻本”,让孩子记录“今天被温暖的事”,进而更好地主动捕捉爱、记录爱。里面可能是同学帮忙提行李,可能是失意的自己得到了同学的关心,还可能是来自父母的肯定……久而久之,那些曾经可能被“淡忘”的关怀,就会慢慢变成心里不忘的“星光”。
犹记得当我刚把这位女同事的经历跟学生们说完,他们就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明白了我要说什么。谁还会说我们的孩子不懂爱呢?让孩子看见身边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幸福,才是给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倘若付出变成“空气”,孩子自然觉得呼吸不需要感恩。有句话说得好:“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把别人的爱,也活成自己生命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