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白衣赴抗日疆场 仁心为奉献家乡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5: 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年轻时的黄梅恩 1938年12月,在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黄梅恩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

●李渝龙

前 言:时至今日,1931-1945年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依旧是无数中华民族儿女内心永远的伤痛,面对日寇入侵暴行,中国人众志成城,勇敢和敌人搏斗,最终取得抗战胜利。我的母亲黄梅恩(1919-1999),就是当年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战斗在太行山抗日战场上的一位年轻护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受组织安排同我父亲李庆亮返回家乡梅县,把半辈子仁心奉献给当地乡村卫生事业。尽管她已经离世多年,但每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我都要重温她的人生经历,因为她是我们全家的荣耀,她的爱国爱乡、忠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子孙继承到的最大财富。

从广州到长沙, 年轻护士寻找抗日之路

我的母亲黄梅恩出生于广东龙川县鹤市镇一个贫农家庭,1岁时随父母迁至广州市。1933年,她在广州市公立学校就读初中,初中毕业后,于1936年进入广州陆军总医院护士学校,学习护理专业。

黄梅恩中专尚未毕业,便与同学龙果花(清远英德人)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于 1938年一同前往中国红十字会长沙分会担任护士。

同年,日寇围攻晋东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伤病员数量激增。朱德总司令电告中国红十字会武汉分会总队长,请求派遣医疗队前往开展医疗防疫工作。

随后,武汉分会向医务工作人员征求意见,号召大家自愿前往太行山从事医疗工作,医务人员纷纷报名响应,最终批准36人组成医疗队,分2个分队,每队18人。黄梅恩与同学龙果花当即报名,加入六十一医疗队。该队队长为黄淑筠医师(广东人,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教授)。

闯过“三关”,

到太行山野战医院照料伤病员

1938年9月,太行山医疗队成立后,黄梅恩和队员们乘火车离开长沙,抵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叶剑英亲自接见全体队员,给予鼓励,进一步坚定了大家战胜日寇的信心与决心。在北上途中,队员们不仅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还需闯过“夜闯潼关、偷渡黄河、翻越中条山”三关。

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8年12月抵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受到热烈欢迎与热情接待。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队员,并应大家请求,逐一题字、拍照留念。题字上款为“某某同志”,下款为“朱德”,中间是“艰苦奋斗”四个大字。这份珍贵题款在战乱动荡、居无定所的年代不幸遗失,接见时的相片虽至今保存,却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即便如此,仍不失为母亲那段人生经历的重要见证。

在太行山野战医院期间,黄梅恩与年轻队员们,怀揣抗日理想与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热爱,不辞劳苦、翻山越岭,精心照料每一位伤病员,始终以能为八路军伤病员服务为荣。

1943年,受组织安排,黄梅恩调往陕西褒城中国红十字会陕西分会工作。1950年至1952年,她进入重庆军政大学高研班妇女大队学习。

投身梅县建设,

“全科医生”深受赞誉

1943年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李庆亮喜结连理。1952年,黄梅恩响应组织转业号召,回到梅县投身地方建设。彼时的梅县百废待兴、缺医少药,黄梅恩将护士学校所学的专业理念,与在八路军医疗队积累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带回农村,成为梅县地区最早将西医引入农村的医务工作者之一。1954年,她正式入驻地方联诊所工作;1958至1964年,在梅西公社卫生院任职;1965年,转入石坑卫生院工作。其间,1958年5月,她获时任梅县县长宋金英颁发的“助产士负责人营业执照”,成为当地妇幼保健领域的骨干力量。

黄梅恩深耕基层医疗,主动钻研医疗知识,在实践中持续提升临床水平。她秉持八路军医疗队的高尚医德医风,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昼夜晴雨、天寒地冻,只要病人有需求,她随叫随诊,从不拒诊、不叫苦,背着药箱走遍村镇千家万户。她对医务工作满怀热忱,尤其专注妇幼医学领域,主动吸纳行业新经验、运用诊疗新技术,全力提升母婴保健服务质量。因医院人手紧缺,她常身兼数职,既是医生也是护士,除深耕妇幼儿童保健工作外,还兼顾外科、内科及中医科诊疗,成长为群众信赖的“全科医生”。黄梅恩的作风和高尚医德赢得村镇群众广泛赞誉,她曾多次被评为医疗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出席县委群英会。1980年10月,黄梅恩结束40余载从医生涯,正式退休。

20世纪70至90年代,我的父亲李庆亮任梅县民革成员、石坑片区小组组长,始终为统战工作不懈奉献。夫妇俩共抚养五个子女。受长辈言传身教与良好家风熏陶,后辈们在岗位兢兢业业,均取得了不俗成就,延续了家庭的优良风尚。

1999年元月,黄梅恩在石坑镇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