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西南联大”里的梅州人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4: 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宋新康

在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抗战军兴的年代里,一所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称“西南联大”),尽管只有短短8年(1938-1946)地存在于西南一隅,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其治学精神影响深远,流布甚广。

据统计,西南联大办学8年约有8000名师生。可鲜为人知的是,校园里曾活跃着900多名来自广东的师生,约占1/10强;而在广东籍的师生里,以番禺、南海、梅州、台山等地为多。按推算,最少有80名来自梅州。这些师生中比较知名的有:林文铮、黄子卿、吴宏聪、萧雷南……他们虽然没有像陈寅恪、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那样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趣闻轶事,也没有钱伟长、郭永怀、邓稼先那样卓越的贡献,但他们或担任教职或负笈求学或操持校务,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注入了梅州人的风采,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许多成为“创始人”或“奠基者”。这里笔者依据岳南著《南渡北归》(三部)及相关资料,把几位知名的梅州人向读者做一个梳理,以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供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梅州学人。

1.曾庆铨

“血染板底”的革命烈士

“魂上九天起悲风,血染板底透江红。谁说书生无胆志,我服庆铨是英雄。”这是一首讴歌清华英烈曾庆铨的一首诗。1924年曾庆铨出生于兴宁县。上初中二年级时,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1942年夏,到广西桂林参加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时,兴宁一中根据他历年的成绩,特发电报到桂林保送他入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他知道后断然拒绝,按个人志愿考入西南联大。

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冬青社”“微言社”,积极投入进步学生运动。1944年7月,响应共产党组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毅然放弃学业,到普洱县私立磨黑中学任训育主任,开展革命活动。在学校,他利用课堂和各种场合,通俗地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他把当局规定的“公民课”变为讲授革命道理的政治课,编写了中学各年级“公民课”提纲,分送给老师。他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建立小学教师联谊会等。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有一名女生因家境困难而消极悲观,想出家当尼姑。曾庆铨发现后,鼓励她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促使这名女生读完初中,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1946年6月,曾庆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磨黑中学党支部组织委员;同年冬至次年春,经党支部研究,他回昆明工作;1948年5月,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决定,重返磨黑中学任教,任中共思普特支副书记。他与特支的其他成员一起,先后在磨黑中学、磨黑小学、通关等地建立党支部、分支部,以及通向勐主、镇沅、思茅等地的交通站。安排—批磨黑中学学生到磨黑、普义、普治等地小学教书,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会和民兵,宣传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他经常以家访为名到其他村寨检查工作。

1948年5月,中共滇南工委决定与张孟希建立统一战线,组织“思普区临时军政委员会”,张孟希任主任委员,方仲伯、蒋仲明、曾庆铨任副主任委员。6月,曾庆铨任中共思普特支书记;同年9月初,国民党普洱保安3团由普洱运一批枪支到滇西,特支决定组织民兵武装在西萨截击。由于情报不准,截枪未成。张孟希为讨好国民政府,于9月16日中午逮捕曾庆铨、蒋仲明。在狱中的曾庆铨坚贞不屈,10月12日,曾庆铨、蒋仲明被张孟希杀害在磨黑镇。牺牲前,他们遥望北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仅25岁,是西南联大25位烈士之一。

2.罗振诜

抗战中的伞兵培训译员

罗振诜,1923年生于大埔县,为西南联大经济系学生。抗战期间,罗振诜曾两次参军。第一次是在初中毕业后,在赣北参加了19集团军司令部的青年训练班一期,被分配到司令部秘书处工作。当时在司令部的秘书大多是大学毕业或留学归来的青年,罗先生自感学历太低,于是返乡继续读书。第二次是1945年,作为西南联大学生,他响应号召,进入军委会外事局,培训中国伞兵突击队使用新式武器。

1949年10月1日,罗振诜参加了开国大典,后来到一所中学教书,直至退休。2016年,94岁的罗振诜接受了《西南联大》纪录片主创团队的采访。2019年,主创人员将纪录片光碟寄给罗振诜儿子转交于他,不久后他安然离世,享年97岁。

3.黄子卿

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

黄子卿,名荫荣,字碧帆。1900年生于梅县槐子岗村。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第7期,1921年6月结业;1922年9月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于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转入康奈尔大学,于192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9月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公费到期,1927年12月结业回国。

黄子卿先在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助教,在吴宪教授指导下做蛋白质变性研究。1929年9月应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34年6月再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热力学名家比泰,做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193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回清华大学任教,并创建了电化学研究实验室,从事溶液理论的研究。

“七七”事变后,黄子卿到西南联大任教授,培养了一批蜚声中外的中国化学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子卿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第三次赴美国,应聘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作结晶学研究。1949年7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黄子卿调北大化学系,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为中国物理化学研究奠基人。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任化学部委员,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工作。由于科学研究成绩卓著,黄子卿被载入美国1948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1953年黄子卿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委员。1982年7月23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4.吴宏聪

研究丘逢甲的专家

吴宏聪,蕉岭县三圳人。1918年出生于印尼雅加达,幼年返回祖籍国,并在蕉岭度过少年时代。

1938年吴宏聪考入西南联大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第一期,毕业后留在西南联大任助教三年多,所以清华大学的教师名录里有他的名字。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后,吴宏聪随老师王力到中山大学任教。他是中大中文系原主任、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宏聪除了全身心扑在教坛和学术构建上,还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博导陈平原,中大博导黄天骥、吴定宇,中大金钦俊教授等,学子们对吴宏聪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评价说“吴宏聪教授真的是爱生如子”。刘斯奋的作品《白门柳》获茅盾文学奖后,吴宏聪多次写信进行鼓励。刘斯奋说:“读书时我和吴老师的交往并不算很密切,但他对学生的情感完全不带半点功利性质。”广州市政协原主席朱振中,1964年在中大中文系求学;读大二时,作为写作课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被进行个性化培养。他回忆道:“我们与当时的媒体进行课题研究,由写作教师因材施教。可惜不久后‘文革’开始,这个文学评论组的师生均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大家很委屈,不服气,也很茫然。吴老本身也被批斗,但他却悄悄和我说,‘不用怕,这不是修正主义。振中,这种挫折不要老记在心里’。”北大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陈平原,20世纪80年代成为吴宏聪的中国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他说,吴老师是大转折时代的人物,他身上传承了西南联大人的格局和胸襟。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艰难岁月里,吴宏聪遇到了陈寅恪、朱自清、胡适等一批顶级大师,这不但为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他树立了严谨的学风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其中杨振声、王力、沈从文、闻一多对吴宏聪的影响最大,他传承了他们“宽容对待学生,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学术民主”的治学精神。

据吴宏聪回忆,在西南联大做毕业论文时,题目是《曹禺戏剧研究》,导师是杨振声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当他把论文提纲送给两位导师审阅时,杨先生不同意其中一些观点。论文写好后,吴先生不敢去见杨先生。没想到,几天后杨先生却主动找到他,问明缘由,杨先生说:“虽然我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作为你的导师,我要帮你完善你的观点。我尊重你选择的权利。”这种教诲影响了吴宏聪的一生,使他在对待学生的学术探讨时,继承了这一优良的学风和治学精神。

吴宏聪是个体育迷。有一次,闻一多先生到学生宿舍,看到摆满篮球、足球、羽毛球,便责问吴宏聪:“你的文房四宝呢?”吴宏聪立即意识到自己在球类运动上分散了太多精力。对老师的提醒,吴宏聪牢记在心,从此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术积累上,后来他著有《闻一多文化观及其他》。

吴宏聪是研究丘逢甲的专家,前后出版了两辑《丘逢甲研究》,还策划国学古籍整理“十五”规划项目《丘逢甲集》,并亲自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促成了《丘逢甲集》的编修工作。2011年8月去世,享年94岁。

5.萧雷南

扎根边疆的古典文学教育家

萧雷南,1917年5月生于大埔县,1942年毕业于华中大学(今武汉大学)中文系,师承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游国恩先生。1942年秋,萧雷南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1945年毕业,师承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训诂学和音韵学家罗常培先生。1945年秋至1950年夏,任中法大学文史系讲师、副教授。1950年秋至1952年夏,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52年秋至1958年夏,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8年秋,接受于北辰校长聘请,萧雷南参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建系工作,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萧雷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精湛的教学手法受到师生的一致推崇。于北辰校长听过他的课后,深情地说:“萧先生讲课是内大一流水平。”他把北大的优良学风带到了内大,为古典文学专业培养出一支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一大批享誉全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他在内蒙古生活、工作近四十年。他热爱这片土地,关心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着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事业的发展与未来。萧雷南深知自己历经半个多世纪珍藏的古籍的内在价值,晚年他郑重决定,并委托子女将其毕生心血珍藏的469种共1977册古籍,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内蒙古大学图书馆。1993年去世,享年77岁。

6.邹谠

美中关系研究专家

邹谠,大埔县人,1918年12月生于广州。其父亲邹鲁,是国民党元老,更是中山大学的筹创人和首任校长。邹谠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主攻美国政治学,1951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任教于该校政治科学系,直到1988年退休。邹谠先后担任利文思敦讲座教授,北大名誉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邹谠出版著作有六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从1850年到今中国基层的政治领袖与社会变迁》《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等书。其中《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书更令其声名大噪,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当年的最佳著作。这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邹谠于1999年8月7日因心脏衰竭,逝世于芝加哥大学医院,享年82岁。

7.林文铮

著名美术理论家

林文铮是梅县程江镇长滩村滩下围人,出生于印尼。1919年参加第十二批留法勤工俭学。1921年考取巴黎大学,专攻法国文学和西洋美术史论,成为我国赴欧专攻美术史论第一人。

林文铮留法时,深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赏识,并把长女蔡威廉许配给他。蔡威廉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油画家。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们一家老小于1938年逃难到昆明,任教西南联大。林文铮教西洋文学史,蔡威廉教法语。1939年,因为生活拮据,怀上第六个孩子的蔡威廉为了省钱,选择在家中生产,不幸染上产褥热,不治而亡,年仅35岁。半年后,蔡元培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吐血而亡。当时沈从文写下《记蔡威廉女士》一文,以追念。

1927年,林文铮获蔡元培之聘,任大学院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后受蔡元培委托,与林风眠、王代之共同筹办国立艺术院,成为首任教务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培养了赵无极、吴冠中等众多艺术大师。1946年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院长、法文系主任;1948年任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53年任南京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兼法语教研组组长。1957年春,在一次高校座谈会上提了几条合理化建议,博得台下阵阵掌声,然而却换来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不久被诬为反动会道门而判刑20年。狱中的林文铮为了不至于忘记法文,将来能再为社会服务,自己出钱买法文版《毛泽东选集》等书阅读。1975年,国家要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翻译成法文,可国内找不到合适人选,有人推荐说“唯林文铮可胜任”。后经中央批准,允许其在狱中翻译。1976年林文铮刑满出狱,“四人帮”倒台后才获平反。在后面的十多年里,他努力工作,经常出席各种学术研讨会,写了很多文章,1980年当选为杭州市政协委员。

林文铮被誉为中国美术教育家、艺术批评家和翻译家,他在美术评论、文学批评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留下有评论集《何为艺术》,话剧《西施》《易水别》《香妃》等大批优秀作品。

8.何水清

我国舰炮设计与制造专业创建人

何水清,1921年生于平远县,就读于梅州中学,是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1946级学生。在西南联大期间,何水清受到了吴有训、吴大猷、华罗庚、陈省身等众多知名教授的指导,还常参加钱伟长、周培源等教授的专题学术报告和讨论,后留校任教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何水清先后在海军学校、军事工程学院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学校任教,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副院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火炮学会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等职,是我国最早的舰炮设计与制造专业创建人之一。1958年开始,他主持和参加研制的76式双57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他一直在高等院校从事兵器技术与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舰炮科技人才。先后编写了3种舰炮设计教材,专著有《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0世纪70年代初期,何水清在主持和参加对近程反击导弹有重大意义的6管转管炮预研工作中,研究并发表了《自身能源的导气式旋转加速机构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第一次论述了导气式旋转加速原理,并推导了这种方式的运动方程;第一次阐述了这种方式的气室参数设计方法。

80年代后,何水清在机械强度与设计的现代方法方面,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重要科研任务,其成果均被评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离休后仍继续承担科研任务,进行复杂传动机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项目的研究工作。

9.朱洋发

从土木工程转型的经济学专家

朱洋发,1919年生于梅县。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后转入法商学院经济系学习,1945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46至1949年,朱洋发在汕头南华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49至1951年,在梅州南华大学任教授兼会计系主任,1951至1953年在梅州南华财经专科学校任教授兼教务长;1953年任中大财经学院金融系教授,同年调入武汉中南财经学院任教授,后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退休。曾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民盟湖北省委委员、中南财经大学民盟支部主任委员,并曾兼任湖北省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入选《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

朱洋发教授一直以金融学为主要方向,以会计学为辅,后期主要致力于银行信贷的教学和研究。他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了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多个学科。他教学态度一丝不苟,对学生极为负责,成绩显著,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国著名金融学家江其务教授,就是朱洋发的学生。他对朱洋发教授非常敬重,几乎每次到武汉,他都要看望朱老先生。

朱洋发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1955年,他在《湖北日报》上发表了《发行新人民币是我国货币制度进一步巩固的标志》一文。“文革”刚刚结束,他就撰写了《坚持国家计划,贯彻资金管理条例》一文,并收入《拨乱反正,办好财贸》一书。他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率先在国内按“宽口径”编写了《银行信贷管理学》一书。

10.郑德祷

西南联大的健康卫士

在西南联大的校医室里,有5位来自广东的医护人员,其中担任校医的郑德祷是大埔人,他曾担任云南曲靖惠滇医院院长,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是一名加拿大华侨。在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里,留下了许多有关郑德祷的行医记述:“有一次,冯友兰患斑疹伤寒,他诊断开具的药方颇为特别,不吃饭,只喝流食,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食。”此法果然治好了冯友兰的斑疹伤寒。这说明郑德祷当时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好缺医少药的医疗问题。

余绪:当年在西南联大还有多少梅州人,囿于笔者手头资料所限而无从考证。上面所综述的,皆是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10位。另外,据笔者考证,被称为“兰花之父”的吴应祥为平远县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朱绍仁亦为平远人,是西南联大电机系学生,后来到福建电力试验所担任副所长,可惜其成就及行藏没有更多的信息,但在学界流传着“朱绍仁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时,他盛好饭后挤出人群,发现眼镜镜片不见了,于是站在饭桌上高喊‘谁吃到眼镜片,请还给我’,最后竟在他自己饭碗中找到镜片”——此为后人所一直津津乐道的一段趣事。

(本文参考资料:岳南《南渡北归》、李寅初《西南联大里的广东人》、何水清《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陈平原《吴宏聪与西南联大》、云南师范大学校报《继承先烈遗志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