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深陷情感、经济、家庭多重困境,甚至流露轻生倾向,走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如今,在平远县司法局的精准帮扶与多方联动下,她成功摆脱危机,实现稳定就业,家庭关系缓和,开启了“生活有奔头”的全新人生。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平远县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底线思维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生动实践。
年轻母亲陷入生存危机
谢某出生于1997年,自小父母离异,与父亲关系疏远,没有稳定工作,还背负着4万余元债务。她与前男友育有一子,之后与2006年出生的现男友共同生活,却始终未能得到男方家庭的接纳。
2024年10月底,因无力支付房租,谢某搬至男友家中。然而,身份差异、育儿压力、经济拮据等问题,让她与男方家庭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一度流落街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谢某正处于怀孕期间,无人照料。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特殊的身份让她在困境中更显孤立无援,多重压力交织下,她的情绪濒临崩溃,表现出明显的轻生倾向。
司法局织密帮扶安全网
“我们意识到,谢某的困境并非单纯的个人生活问题,背后潜藏着因绝望引发再次违法犯罪或极端事件的社会风险。”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谢某这一情感关系复杂、经济负担沉重、情绪极端不稳的情况,县司法局第一时间将其确定为重点监管帮扶对象,纳入综治维稳重点关注范畴,充分依托“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整合司法所、派出所、社工组织、村委会及乡镇平安法治办等多方力量,形成监管帮扶合力,为她搭建起帮扶“安全网”。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镇村干部多次上门沟通,耐心说服男方家庭接纳谢某暂住待产,县司法局联合镇政府为其申请临时救助金,耐心劝导其缴纳合作医疗保险,缓解她的燃眉之急与后顾之忧。同时,安排社工不定期上门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她消除焦虑情绪,鼓励其重拾生活信心。
在温情帮扶的同时,县司法局始终坚守监管底线,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我们引导谢某每日定位打卡,实时掌握其行动轨迹,针对她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适当增加实地走访频次,及时开展情绪安抚与思想引导。另外,我们得知她从事外卖配送工作且无证驾驶助力车后,第一时间进行风险提示与教育劝导,督促她考取驾照,有效规避了新的违法风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说。
帮扶工作不仅限于“临时输血”,更注重为谢某培养“造血能力”,助力她长期稳定融入社会。“我们鼓励她继续从事外卖配送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并持续跟踪她的工作状况与收入水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表示,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协调谢某与其男友家庭的关系,借助新生儿出生的契机,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解,其男友母亲主动辞职帮忙照顾幼儿,为其安心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债务也逐步得到清偿,有效减轻其经济压力。
经过系统性帮扶,谢某的家庭关系显著缓和,个人实现稳定就业,情绪状态积极稳定,成功融入社会。今年5月,县司法局依据相关规定,依法将谢某的管理类别调整为一般社区矫正对象。“强化风险意识是前提,坚持刚柔并济是关键,打造协同机制是保障。”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问题往往复杂多样,社区矫正工作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洞察力,及时开展研判预警,主动介入干预,积极协调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真正实现“矫心正行”与“治标治本”的有机统一。
(吴辉燕 凌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