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庆洲
编者按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下)是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所著,于2008年5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客家建筑的学术书籍,收入《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本期“读书”版选登吴庆洲为该书所撰写的序言,推介此书,以飨读者。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我是一位客家籍的建筑学者,出生在客都梅州,自小就生活在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的文化环境中。后来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才逐渐认识客家建筑的一些特色。
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研究热潮遍及世界各地,以《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先生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得到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先生的指导和支持,自1989年至2004年,已召开八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高介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工程。我在完成《文库》之一的《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书稿后,高介华先生希望我承担《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一书的写作,我愉快地接受了。
我之所以愿意承担此书的写作,一是由于我是一位客家籍的建筑史研究人,如实地反映客家建筑文化是我的责任;二是我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发觉客家建筑类型的丰富多样,特色的异彩纷呈,哲理内涵的精深博大,我为客家建筑文化称奇,我为它所呈现的中华建筑文化的绚丽多彩与无穷的魅力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成为我写作此书的动力之一;三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若干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建筑的地域特征在弱化,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和建筑特色的危机已经凸现。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彼得·罗教授来访。说起广州的现代建筑缺少中国特色,他问我们为何不研究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之中?外国同行这一问题问得好,既是对我们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期望。而客家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合一,以建筑布局之美,造型色彩之美,生态环境之美,文化内涵之美而独树一帜。无论是方楼、圆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均使中外学者为之着迷,使建筑学人为之倾倒。其建筑哲理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厚无匹。毫无疑问,研究客家建筑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现代建筑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武器。因此,我为自己能承担此书的写作而感到荣幸。
客家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已受到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的福建土楼(包括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和江西省龙南县的客家围屋关西新围、燕翼围,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始兴县的客家围屋满堂围和仁化县的双峰寨也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公布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客家人中的近现代名人洪秀全、丘逢甲、黄遵宪、刘永福、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剑英、郭沫若等的故居都相继成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粤、赣的客家建筑正拟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希望本书能为客家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一 杠屋
杠屋是多开间民居及前天井所组成的无明显轴线的一种天井式民居,其大门在侧面开启。因民居平面形状像一条杠杆,故名杠屋。
锁头屋:小型的杠屋像古时的锁,称为锁头屋。合面杠:两杠屋合用一天井,称合面杠。茶盘屋:周围有屋相围,称茶盘屋。
杠屋可以有多种组合。大型者有四杠屋、五杠屋,甚至有六杠屋。其优点是各杠屋可单独使用,但又有联系,且互不干扰。在客家地区一些多子的家庭常采用它。
二 堂屋
堂屋是一种以厅堂、祖堂居中,两侧设置居住横屋的建筑形式。堂屋有一堂式、二堂式、三堂式、四堂式、九堂式,还有十八堂式。一般三堂式以上的统称为“府第式”,在闽西称为“五凤楼”。
一堂式。以厅堂为中心,两侧是房间,俗称“四扇三间”、“三间过”“五间过”,因排成一字形,又称“一字屋”。与北方所谓的“一明两暗”相似。厅是敞厅,房间的门与厅堂同向。厅堂没有后墙的称为“穿堂屋”。这是客家民居最简易、最普遍的形式。
三 围龙屋
在堂屋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则形成围龙屋。有单门楼围龙屋,也有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或二围龙、三堂六横三围龙等多种形式。
四 围楼
围楼,又称“土楼”,其形态有方、圆、五角、八角等。以方、圆围楼为多。方楼的平面,是以二堂屋或三堂屋为主体而组合、发展形成的大型方形建筑群。其周围以楼围合,楼高二层、三层、四层不等,甚至有高六层者。围楼内中间的建筑为低层。围楼的四角往往有凸出墙面的碉楼。也有堂横屋四角建楼,称为“四角楼”者。也有在围龙屋的四角设碉楼的,如惠东县房龙世居。
五 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是东江流域和深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或三层围楼包围起来。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六 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主要分布在客家人与潮汕人、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的客家围村都是清代以后的建筑。它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房屋横纵成行成列,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一天井、二廊、一厅、二房)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的主要区别之一。
七 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客家地区所见的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的,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至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一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整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住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