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杠屋
杠屋是多开间民居及前天井所组成的无明显轴线的一种天井式民居,其大门在侧面开启。因民居平面形状像一条杠杆,故名杠屋。
锁头屋:小型的杠屋像古时的锁,称为锁头屋。合面杠:两杠屋合用一天井,称合面杠。茶盘屋:周围有屋相围,称茶盘屋。
杠屋可以有多种组合。大型者有四杠屋、五杠屋,甚至有六杠屋。其优点是各杠屋可单独使用,但又有联系,且互不干扰。在客家地区一些多子的家庭常采用它。
二 堂屋
堂屋是一种以厅堂、祖堂居中,两侧设置居住横屋的建筑形式。堂屋有一堂式、二堂式、三堂式、四堂式、九堂式,还有十八堂式。一般三堂式以上的统称为“府第式”,在闽西称为“五凤楼”。
一堂式。以厅堂为中心,两侧是房间,俗称“四扇三间”、“三间过”“五间过”,因排成一字形,又称“一字屋”。与北方所谓的“一明两暗”相似。厅是敞厅,房间的门与厅堂同向。厅堂没有后墙的称为“穿堂屋”。这是客家民居最简易、最普遍的形式。
三 围龙屋
在堂屋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则形成围龙屋。有单门楼围龙屋,也有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或二围龙、三堂六横三围龙等多种形式。
四 围楼
围楼,又称“土楼”,其形态有方、圆、五角、八角等。以方、圆围楼为多。方楼的平面,是以二堂屋或三堂屋为主体而组合、发展形成的大型方形建筑群。其周围以楼围合,楼高二层、三层、四层不等,甚至有高六层者。围楼内中间的建筑为低层。围楼的四角往往有凸出墙面的碉楼。也有堂横屋四角建楼,称为“四角楼”者。也有在围龙屋的四角设碉楼的,如惠东县房龙世居。
五 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是东江流域和深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或三层围楼包围起来。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六 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主要分布在客家人与潮汕人、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的客家围村都是清代以后的建筑。它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房屋横纵成行成列,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一天井、二廊、一厅、二房)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的主要区别之一。
七 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客家地区所见的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的,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至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一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整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住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