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庆洲
编者按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下)是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所著,于2008年5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客家建筑的学术书籍,收入《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本期“读书”版选登吴庆洲为该书所撰写的序言,推介此书,以飨读者。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我是一位客家籍的建筑学者,出生在客都梅州,自小就生活在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的文化环境中。后来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才逐渐认识客家建筑的一些特色。
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研究热潮遍及世界各地,以《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先生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得到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先生的指导和支持,自1989年至2004年,已召开八次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高介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工程。我在完成《文库》之一的《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书稿后,高介华先生希望我承担《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一书的写作,我愉快地接受了。
我之所以愿意承担此书的写作,一是由于我是一位客家籍的建筑史研究人,如实地反映客家建筑文化是我的责任;二是我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发觉客家建筑类型的丰富多样,特色的异彩纷呈,哲理内涵的精深博大,我为客家建筑文化称奇,我为它所呈现的中华建筑文化的绚丽多彩与无穷的魅力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成为我写作此书的动力之一;三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若干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建筑的地域特征在弱化,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和建筑特色的危机已经凸现。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彼得·罗教授来访。说起广州的现代建筑缺少中国特色,他问我们为何不研究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之中?外国同行这一问题问得好,既是对我们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期望。而客家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合一,以建筑布局之美,造型色彩之美,生态环境之美,文化内涵之美而独树一帜。无论是方楼、圆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均使中外学者为之着迷,使建筑学人为之倾倒。其建筑哲理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厚无匹。毫无疑问,研究客家建筑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现代建筑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武器。因此,我为自己能承担此书的写作而感到荣幸。
客家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已受到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的福建土楼(包括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和江西省龙南县的客家围屋关西新围、燕翼围,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始兴县的客家围屋满堂围和仁化县的双峰寨也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公布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客家人中的近现代名人洪秀全、丘逢甲、黄遵宪、刘永福、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剑英、郭沫若等的故居都相继成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粤、赣的客家建筑正拟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希望本书能为客家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