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以柔性司法修复邻里“裂痕”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4: 民生一线·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吴丽伶

通讯员 罗岸 宋宇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有时候,邻里之间也难免会因为一堵墙、一寸地闹得不愉快。近日,梅县区法院丙村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相邻权纠纷,以柔性司法修复邻里裂痕,彰显司法温度。

梅姐和李姨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两家房子相邻而建,一起住了五六十年,一直相安无事。可最近,却因为一堵倒塌的围墙闹进了法院。

原来,梅姐家巷道里有一堵老围墙,隔开天井和门坪。早些年,梅姐家人陆续搬离老屋,老屋因此空置无人打理,围墙也因为年久失修加之连日大雨倒塌了。今年4月,为了老屋的安全和稳固,梅姐就在原来的地基上重新砌墙。没想到,隔壁的李姨却坚决反对:“这墙以前就挡我进出,现在既然倒了,就不能再修。”她几次阻拦施工不成,一气之下,把刚砌好的墙给拆了。

事情越闹越僵,梅姐报了警,村委、派出所也反复调解,都以失败告终,李姨还因为故意损坏财物,被拘留了5天。但双方的问题并未解决,今年8月初,梅姐一纸诉状将李姨告到法院,要求李姨赔偿砌墙损失1029元。

承办案件的陈法官收到案件后,认真查阅卷宗,觉得几十年一直和谐相处的邻居,如果为了一堵墙伤了和气,生了嫌隙,日后再想修复就难了,于是决定秉持“以和为贵”的理念,把双方请到村委,让他们坐下来慢慢说。

“我在自己地基上原样重建,有什么不对?”梅姐态度坚决地说道。李姨也诉说起苦衷:“围墙倒了就倒了,不能修回去,不然进出都得求你,太不方便!”经过双方的相互“倒苦水”,陈法官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一堵墙,而是邻里长期缺乏沟通筑下的心墙。

陈法官了解到,梅姐家已无人居住,房屋年久失修也不适宜居住,砌墙是为了加固房屋;而李姨还住在这儿,确有出入的现实需要。于是陈法官主动提出一个方案:“墙可以按原样修,但加一扇双方都不上锁的小门,通行共用,好不好?”梅姐和李姨当场未有所动。

首次调解未果之后,陈法官并未放弃,仍一次次打电话、上门沟通,反复协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家达成一致意见,在陈法官和村干部的见证下,签下了和解协议:梅姐可以砌墙,但须在墙上安装一扇双开小门,永不上锁,方便两家使用。

签完协议后,两家人的手握在一起,梅姐也当场撤诉,激动地感慨道:“真没想到,这么点小事法官也放在心上。”李姨也长舒一口气:“早知道法官这么为我们着想,我真不该冲动!”

一堵墙,堵的是心;一扇门,通的是情。群众之事无小事,邻里纠纷看似是小事,实则是群众的心头大事。下一步,梅县区法院将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厚植为民情怀,促推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民间借贷等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公正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