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是什么偷走了你的睡眠?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8: 健康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您是否每晚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白天却仍昏昏沉沉?您是否一边担忧药物依赖,一边又固执地拒绝深究失眠背后的真正原因?这种矛盾,像一张无形的网,困住了许多中老年朋友。

王阿姨的经历,正是这困境的鲜活写照。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被失眠折磨五年有余。起初只是入睡稍难,后来却演变成整夜辗转反侧。经人推荐,她开始服用安眠药。最初那几夜短暂的安宁,让她如获至宝。然而五年过去,药量悄然增加,效果却日渐式微。她白天头昏脑胀,记忆力越来越差;夜里药效一过,焦虑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最后才经他人介绍而踏入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专科医院睡眠门诊。

“医生,这药是不是不灵了?能不能给我换种药?或者再加点量?只要能睡着就行!”王阿姨的语气里满是急切与疲惫。医生详细询问她的日常、情绪和压力,建议:“王阿姨,我们可能需要深入了解一下,除了失眠本身,您心里是不是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比如焦虑?这可能才是造成睡不着的根源。”

“焦虑?我能有什么心事!退休金够花,孩子也省心。我就是单纯睡不好!您给开点好药就行。”王阿姨立刻摆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抗拒。当医生委婉提及安眠药长期大量服用的风险——依赖、认知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时,她沉默片刻,眼神里交织着担忧与无奈:“我也怕啊!可离了药,这日子怎么熬?”她紧紧抓住手中的药瓶哀求道。

王阿姨的挣扎,正是无数中老年失眠者内心的缩影。其一,安眠药见效快,提供了“立竿见影”的假性安全感;其二,将失眠归咎于单纯“睡不好”或“年纪大了”,在心理上更为轻松。如果承认焦虑或抑郁,不仅需要勇气面对,还可能带来“脆弱”的自我标签;其三,对“心理问题”的陌生与病耻感,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寻求专业帮助的脚步。许多人宁愿反复更换安眠药、增减剂量,也不愿触碰内心真正的不安。

然而,安眠药只是暂时浇熄了失眠的火苗,却未能扑灭引燃这火焰的、内心深处的焦虑薪柴。这焦虑,可能源于对健康的过度担忧、对经济保障的隐隐不安、对子女未来的牵挂、对社交圈缩小的失落,或是对生命价值感的悄然质疑。这些情绪如同隐形的火苗,在白天被理性压抑,却在夜深人静时熊熊燃烧,烧毁了通往安稳睡眠的桥梁。问题根源未除,失眠便无法解决。

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很少无缘无故。它常常是身体或心理发出的预警信号。当中老年朋友们陷入“吃药怕依赖,不吃药睡不着”的两难时,请试着向自己发问:①除了睡不着,是否常常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或是对以前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劲?②是否总是不由自主地担心一些事情(健康、子女、经济等),甚至明知担忧过度也难以控制?③失眠是否伴随着明显的身体不适(如心慌、出汗、胃部不适等)?

如果答案倾向于肯定,那么,焦虑或抑郁很可能就是造成失眠的真正幕后推手。既然找到根源,那请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走进精神心理科或睡眠医学专科的大门。这绝非承认自己“脆弱”,而是对自身健康最负责任的智慧之举。在专科,医生会进行系统评估:①精准诊断:通过详细问诊、必要的量表评估甚至睡眠监测,揪出失眠背后的“真凶”——是焦虑、抑郁,还是其他身体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②标本兼治:治疗方案绝非单一安眠药。

对于焦虑相关的失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可能包括:

⑴认知行为治疗(CBT-I):这是国际公认的一线疗法,帮您破除不良睡眠习惯和错误睡眠观念,重建健康睡眠模式,效果持久且无药物依赖之虞。

⑵科学药物干预: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短期、小剂量使用新型助眠药物,或选用兼具抗焦虑作用的药物,从根源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

⑶身心调适:指导您学习放松训练(如冥想、呼吸法)、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膳食)等,全方位促进身心平衡。

⑷安全护航减药:对于已长期用药的患者,医生会制订科学、个性化的减药计划,在有效控制症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适和反弹风险,助您逐步摆脱对安眠药的依赖。

王阿姨在女儿耐心地陪伴和医生的专业引导下,最终接受了系统评估。结果证实,她对健康的过度担忧和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才是核心焦虑源。经过一段时间的CBT-I治疗、低剂量抗焦虑药物辅助以及积极参与老年大学活动,她的睡眠质量稳步提升,安眠药用量也显著减少。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久违的平静和白天清晰的思维。

中老年朋友们,安眠药或许能带来一时平静,但唯有直面内心焦虑的暗流,方能获得长久安宁。药片能按下深夜的暂停键,解开失眠枷锁、重拾心灵宁静与夜间安稳,才能拥有更深沉、更健康的睡眠。

(张瑜良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