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鑫
通常认为,人与人之间哪怕没有血缘关系,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久了,无论外貌还是性格都会互相影响,渐趋一致。或许本人可能会极力否认,但在外人看来,就是莫名地相似,最典型的莫过于老夫老妻了,相信各位读者身边不难找出这样的例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内心便倾向于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有道是“同频相吸”“同味相投”。甚至在无意识之间,周遭聚集的,都是或多或少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冥冥之中受到“吸引力法则”的支配。
在梅县话中,便专门有这样一个词,用来形容无血缘关系者的相似性,尤其是用在婆媳身上,这个词就是“灶头迹”。比如,某家的“心逑”(儿媳妇)和她的“家娘”(婆婆)的行为举止或者性格很像,便可以用“灶头迹”来解释。某家的婆婆是个很厉害的人,结果娶的儿媳妇比她还要泼辣,这也可以用“灶头迹”来解释。甚至某家的婆婆睡眠不好,儿媳妇睡眠也不好,也可以用“灶头迹”来总结。总之,就是儿媳妇身上有婆婆的痕迹或者说影子,这就是“灶头迹”。“灶头迹”当然不可能是遗传造成的,而是长期共处之下潜移默化使然。
灶,顾名思义,就是同一口锅吃饭。以前客家社会可不流行小三口之家,都是大家庭,女孩子但凡嫁人了,就必须生活在夫家,专心照顾儿女、侍奉翁姑。公公婆婆在封建家庭里有绝对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公公,客家话叫“家官”(可以比较一下广府话的“老爷”,普通话的“公公”),由此可以管窥其权威之大——古代社会都是“官本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
传统的客家妇女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帮忙农活,这工作、生活都和“家娘”待在一起,久而久之,即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难免会受到影响了。尤其是在封建等级制度压迫之下,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往往会变得比她婆婆还厉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便是“灶头迹”的由来,也可以说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顺便一提,“灶”在客家话中是个多音字,在“灶下(意思是厨房)”里读作zǎ,在“灶头”中读作zào;“迹”也是个多音字,文读jǐt,在“痕迹”中读作jǐt;白读jiǎk,比如“灶头迹”的“迹”就只能读作jiǎk。“迹”在古汉语中不只是名词,还充当动词使用,意思是“遵循”“依照”。
吃饭对客家人来说是头等大事,所以“灶头”的“头”尽管现在只作虚词理解,表示词缀,但追溯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客家话中,带“头”的名词很多都和吃饭相关,除“灶头”外,还有“钁(脚)头(锄头)”“镬头(锅)”等。因为这些生产生活用具,都是古代家庭最重要的财产,正所谓“农为本,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