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卖家公开以88元的价格售卖“清华紫荆色饭碗+绿色餐勺”组合,相关消息引发热议。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相关商品信息中,一套带有“轻微使用痕迹”的紫荆色饭碗与绿色餐勺组合被定价88元。卖家在商品详情图中介绍:“清华大学的紫荆色饭碗,买都买不到的,能用它吃饭感觉是不是会不一样。”
从二手平台88元的“清华餐具”,到曾标价20-99元/500毫升的“北大未名湖湖水”,这些贴着“名校标签”的商品,打着“沾染名校气息”的噱头收割消费者,本质上是利用大众对学历的焦虑制造“智商税”。这种将校园公共资源商业化、把名校情怀异化为牟利工具的行为,既违背校规,也触碰了商业伦理底线。
清华食堂将情况反馈至保卫处跟进,北大明确禁止取水售卖并下架商品。这些回应表明,名校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态度鲜明。而卖家无视规则、铤而走险,无非是看中“名校标签”背后的溢价空间,试图用“买不到”“独家”等话术,让消费者为其违规行为买单,这种踩线牟利的做法,显然不应被纵容。
这些“名校周边”能引发关注,核心是抓住了部分人对“名校光环”的盲目追捧,以及对学历、智慧的焦虑心理。卖家给商品附加的“滤镜”极具迷惑性:用清华餐具吃饭“感觉不一样”,摆未名湖湖水能“提神醒脑、IQ爆表”,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宣传,本质上是虚假营销,是把“名校情怀”变成收割焦虑的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这类行为与“挖银行土”相似,都是利用大众心理牟利。理性来看,餐具的价值在于使用功能,湖水的属性只是普通水体,“名校标签”不会改变其本质。购买者试图通过“拥有名校相关物品”获得心理慰藉,最终只会为虚假噱头付费,沦为“智商税”的受害者。这种营销逻辑,不仅消费了名校的公信力,更助长了“不重实力重虚名”的浮躁心态,对社会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要遏制这类乱象,需要学校、平台、消费者三方形成“抵制”合力。学校除了事后追责,更需加强校园管理——比如强化餐具管控,在未名湖等区域增设警示标识,从源头减少公共资源被私拿售卖的可能;二手交易平台应履行审核责任,对“名校餐具”“校园湖水”等涉嫌违规、虚假宣传的商品,及时排查下架,避免成为违规牟利的“帮凶”;消费者更需清醒认识到,“名校的价值”在于其学术氛围与教育理念,而非附着其上的物品,与其为“沾名校边”的商品付费,不如理性看待学历与实力的关系,拒绝为焦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