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推石磨做豆腐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7: 世相       上一篇    下一篇

●杨耀雄

一家人齐心协力的温馨场景,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炎炎夏日,蝉鸣四起。我来到一农家小院,发现主人收集有好些石臼、石磨等工具,还设置有石磨作坊,现场体验磨豆腐。这不由得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每逢过节,家中推石磨、做豆腐的场景。

过节磨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节前几天,母亲会先检查楼阁瓷罐里储藏的黄豆,有时会拿到阳光下晒一遍。节前一天,母亲将黄豆用石磨脱壳去皮,晚上睡觉前将已去皮的黄豆放到木桶里加水浸泡,待明日推磨。

村里因户数多,石磨少,隔日要与邻里妯娌们事先约定推磨时间,轮流作业。有一回,二婶家约定的时间被蓝大婶插队了,结果二人发生口角,以致大吵一顿,三天见面不说话。几天后二婶家种地的锄头断了,无法使用,又借不到,只好请蓝大婶的丈夫修换。他专为村里人修农具,技术了得。于是,二婶不得不放下得理不饶人之态与蓝大婶握手言和。生活就是如此奇妙,低头不见

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

推石磨不是件易事。石磨由上下两扇圆形青石组成,上扇磨盘中央有个漏斗状的小孔,周围刻着细密的纹路,这是让豆浆均匀流出的关键。当我家排到推磨时间,我和弟弟早已等候多时。母亲一切安排妥当,只见她用木勺将豆子和着水放到磨眼里,父亲即刻手抓绳索调起丁字形磨把,两脚“前弓后箭”,用力推拉,石磨吱呀转动。不经意间,转动磨盘上,母亲眼疾手快,添加第二勺豆瓣。几个来回后,石磨中间的缝隙里,浓浓的白白的豆浆渗透出来,沾满石磨边沿。父亲继续推拉,石磨不停地转动。母亲有节奏地添加带水的豆瓣,看得我心痒痒的,总想一试。随着石磨吱呀转动,雪白的豆浆便顺着磨盘边缘缓缓流下,落入下方的木桶里。我蹲在旁边,看着豆瓣在石磨的挤压下化作乳白的浆液,惊叹于这神奇的变化。

许久,父亲叫姐姐来帮忙。这时机会来了。当父亲退出、姐姐上位时,我快速跟上,抓住推手把,跟着推磨,脚顺势向前迈步,将磨盘手把推向对角处,这时却转不过来了,姐姐也停了下来。父亲过来指点一通,他说脚要“前弓后箭”站稳,拉前挺胸,推进弯腰,顺势而转。果然,我和姐姐配合,推时将身子往前倾,拉时身子后仰并顺势用力,磨盘顺转自如。不一会儿,我感到力不从心,气喘吁吁,便停了下来。母亲笑着说:没有这本事,不要打这飞铊。后来姐姐帮父亲一起,好不容易将豆子磨完。

收集豆浆,开始制作。我和弟弟全程跟随,形影不离,顺便做个好帮手。那时家里有烧鲁萁的大锅灶。我俩被安排负责把大锅里的水烧开。只见父亲把豆浆倒入陶缸里,将大锅烧开的沸水冲入豆浆中,去除豆浆表面产生的浮沫。过了一会儿,在大锅上放支架,套上布袋,将陶缸里的豆浆舀入布袋再过滤到锅里,豆渣截留在布袋中。之后,烧文火将锅里的豆浆煮沸,要不停地搅拌,防止豆浆糊底。之后将其舀回陶缸里进行调制。趁热取来卤水,一汤勺一汤勺慢慢滴入,取只小碗放在豆浆上漂浮着,用筷子搅动小碗打圈圈,不停地把卤水拌匀。此环节至关重要,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把握。幸好父亲经验十足,身怀做豆腐的手艺。

调制时,看着豆腐花在陶缸里来回翻滚,直到凝结成絮状的豆花,宛如云朵落入缸中,即大功告成。最后,父亲将豆花舀入铺好纱布的木质模具中,这是整板大包;另有一小碗一小碗小包制作的,大家一齐动手包扎。之后压上磨刀石,挤出多余的水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制,鲜嫩的大包或小包豆腐便成形了。

制作豆腐,石磨的功劳不小。如今,现代化的豆腐制作早已取代了传统的石磨工艺,石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只作观赏和劳动体验了。推石磨,做豆腐,那石磨转动时的吱呀声,那氤氲在灶房里的豆香,那一家人齐心协力的温馨场景,都已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