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家访需尊重家长的“边界感”
日期:08-25
前不久,上海市普陀区下发给全区中小学校的《上海市普陀区教师家访指南》明确,对于坚持推拒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老师可满足其特殊的“需求”,如:约在公共场合见面、先电话沟通。同时,对该学生开展重点关注,积极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
学校将家访视为“家校共育”的关键举措,但家长未必买单,尤其是上门家访。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给了“喜欢”。家长对“上门家访”的抵触情绪,可见一斑。
为何有“大量”家长反对“入户”家访呢?笔者认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具备隐私意识,尤其是年轻家长,边界感强烈,即便是对待进行入户家访的教师也不例外。其次,部分家长担忧,教师入户家访后,可能会基于家长的背景、经济状况及家庭关系,对孩子区别对待。
家长对“入户”家访所持的谨慎态度与明确的边界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家访不能少,但形式可以变,可以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正是基于如是考量,普陀区下发了《上海市普陀区教师家访指南》,为家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对于坚持拒绝上门家访的家长,老师可以先电话沟通,再满足其特殊的“需求”,比如在学校、公园、茶馆等公共场合见面。(黄齐超)